3月6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图为中外记者积极向代表们提问。本报记者任灵杰摄
——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答记者问
3月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山西代表团在此举行开放日活动,集体接受媒体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路透社、大公报等43家媒体的70多名记者来到山西团,其中10多家媒体记者就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代表团团长袁纯清,副团长王君、李小鹏、胡苏平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转型是山西客观实际使然
新华社:山西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重点在哪里?取得的效果如何?
袁纯清:山西走转型道路是客观实际使然。山西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大省,多年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二是由于挖煤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三是面临资源型经济增长的困境,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山西的冲击都非常大。依据这样的客观实际,山西必须转型,否则,山西今后的发展道路会很难走得通、走得快、走得好。如何转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山西,在2010年批准山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平台。怎样抓住这样一个重大机遇,走出转型道路?就产业讲,就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人来讲,首先是观念的转型,要由资源依赖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产业多元化,由内陆型经济向对外开放型经济转型。其次是人的作风、本领,都要有新的转变,要敢闯敢试,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体制机制来讲,要适应转型的需要,建立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此,我们提出转型的“七条路径”,还强调要扩大对外开放。按照这样的观念、思路,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转型已经初显形态,给我们以光明前景。2011年,全省工业投资3340亿元,非煤产业投资2097亿元,占到63%;非高耗能产业投资2178亿元,同比增长49.7%;新兴产业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这些数据表明,转型的理念和思路是对头的,而且已经初显效果,随着进一步推进,成效将会越来越明显,我们提出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八个方面亮成绩
人民日报:近年来,山西的发展很快、势头很猛。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西工作有许多亮点,请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君:2011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主题、围绕主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全省经济在2010年增长13.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13%的较快增速,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二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三年减少180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8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特别值得欣慰的是连续两年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有两组数据可以证明:第一组数据是高速公路,2010年、2011年分别建成1000公里,目前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000公里,今年还将再建成1000公里;第二组数据是水利工程,投资50亿元的引黄北干工程去年10月已经引水入大同、朔州,投资170亿元的应急水源工程全部建成,今年起用5年时间再投资1000亿元发展水利工程,其中将建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两纵十横”大水网工程,使山西的供水量由目前的60亿立方米增加到90亿立方米,将彻底解决山西的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四是民生有了新的改善。以保障性住房为例,去年在过去两年已建成65万套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44万套,今年将再开工建设33万套,有效解决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特别是投资600亿元,在全省农村实施的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被农民朋友称为“幸福全覆盖”。五是“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粮食产量在2010年完成108.5亿公斤的基础上,去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9.3亿公斤,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六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改革方面,在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重点是把综改试验区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抓手,去年已经顺利起步;开放方面,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近3年引资额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今年还将实现更大的突破。七是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不久前在山西召开,专门介绍了山西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八是转型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在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一大批标志性转型项目开始布局,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转型综改一年间
央视: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去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君: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以来,我们坚持把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作为推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抓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紧锣密鼓地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组建了机构和队伍;二是编制了总体方案和省市县三级的实施方案;三是开展了“一市两县”“一市两园”和“一县一企”等试点工作,筛选实施了一批标杆项目。目前,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势头很好,只要一以贯之地抓下去,山西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解决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改善等四个领域的问题,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抓手、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支撑,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
干部有了精气神
香港《紫荆》杂志:山西的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小,对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如何理解,又是如何做的?
袁纯清:干部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一个根本。凡事都要人去做,干部是带头人,自然具有决定性作用。省委在抓干部队伍建设上重点做了几件事:一是鼓干劲。前些年由于矿难的原因,干部队伍的士气受到影响,所以,山西的干部需要鼓劲,需要精气神,要有一种气概,我们提出“跳起来摘桃子”,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精神。二是树正气。干部要带领全省人民朝着富民强省的方向迈进,要把正气树起来。为此,我们在全省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要求县处级以上干部去右玉学习,并且要结合实际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三是正风气。主要是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2010年和2011年,搞了两次“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专项活动,查处了一批违纪干部,并针对性地建立长效机制,抓顶层设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严考核。以百分制为单位,对各市和省直部门进行考核,包括经济指标、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一把尺子量到底,对连续两年被评为较差等级的领导进行职务调整。五是重落实。省领导和各市主要领导、主要厅局一把手,每年拿出半个月时间,组织全省大观摩,并点评,讲不足、提建议,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的热潮。六是强学习。本领从学习中来,学习者智、学习者胜、学习者强。山西干部不仅形成工作往前奔的氛围,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风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
让大县城变为小城市
人民日报:去年山西的城镇化率为49.68%,“十二五”末的目标为55%。山西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一个节点。依照山西省情,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有30万农民进城。如何避免被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袁纯清: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走的道路。目前,山西在城镇化方面还较为滞后。城镇化要更加突出中小城镇建设,包括要建成一批10万人左右的县城。这样既可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也可使更多农民离土不离乡,还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现实问题。要让大县城变为小城市,让农民就近进城就业,减少农民进大城市的成本。目前山西还没有“被城镇化”的问题,我们会注意这个问题并及时解决好。农民进城必须有工业产业作为基本就业手段,如果没有产业,农民就很容易被城镇化;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问题,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利益和成果。
煤炭资源整合圆满收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备受全国关注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已经圆满收官,请问这一重大变革对于山西有哪些效果?对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有什么意义?
王君: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实质是一个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山西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进入了现代化大矿时期。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抓对了、抓准了,也见到了成效。从煤炭工业本身来讲,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8.7亿吨、外运量达到5.8亿吨,均创历史新高,不仅保证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进一步发挥了山西在全国的能源基地作用;从转型跨越发展全局来讲,至少解决了五个方面问题:一是保护了煤炭资源,二是保护了人的生命,三是保护了干部,四是保护了生态环境,五是为山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保质保量建好安居房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山西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4万套,走在全国前列。山西在这方面的做法经验和今后思路如何?
李小鹏: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山西的工作亮点,更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优质高效地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去年共开工建设44万套、3440多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开工水平超过计划,达到计划的114%,比上年增长52.9%。去年基本建成28.97万套、1880多万平方米;投资超过430亿元,达到投资计划的150%,比上年同期增长48.3%。从2004年至2011年,山西累计开工138万套,一共建成103万套保障性住房,80多万户城镇居民和11万户农村居民分别住进安居房中。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山西做到了五个方面到位:一是领导到位。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领导组;二是责任到位。国家下达计划后,分解到各市,各市再分解到县,保证所有工程如期开工;三是制度到位。省里制定了十多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从工程建设到工程质量再到分配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全过程都靠制度进行管理;四是政策到位;五是措施到位。每个月对各市进度进行考核排队,张榜公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还将开工建设33万多套保障性住房,2013年至2015年,还要建设45万套以上。下一步要特别重视工程质量,从规划设计到招标投标到施工管理,严格把关,保证质量。还要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入住、退出各环节管理依法合规,公平公正,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
光明日报:山西的文化建设引起全国关注,提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请谈谈山西文化建设的思路。
胡苏平:山西有两大资源优势:一是煤炭矿产资源优势,另一个就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丰富。山西作为以煤炭矿产资源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转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像挖煤炭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近年来,山西的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成果丰硕。主要有三个方面亮点:一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连续三年受到全国表彰,进入先进行列。山西总结出“四轮驱动、以一带三和两步并作一步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前几年文化产业增速都在25%,基本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去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3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GDP比例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好戏连台,异彩纷呈。比如: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大型说唱剧《解放》连续进入国家精品工程。
下一步,在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方面,还要在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省市县三级推动。同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以及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把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贫困山老区倾斜。二是在文化产业方面,继成功组建六大集团基础上,提出组建四大集团,成为十大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晋军。三是继续推进文化精品的打造。四是合理安排山西的文化布局,即“四五布局”。按照区域布局,着力打造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北部佛教与边塞文化、中部晋商文化、南部根祖文化、东南部太行红色文化、西部黄河风情文化;提出五大发展战略: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部署五大目标任务:在深化文化改革、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大进展;为实现以上目标,推出“五个一”工程,以此为抓手,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格局。
民间资本流向哪里
经济日报: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山西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扶持的产业是什么?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释放出的民间资金,主要投入了哪些行业?
王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是主攻方向。山西结构调整的方向,简而言之就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不仅要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构造一个新的产业体系,保证山西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煤炭资源整合之后,一些小煤矿的资金流向一度时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鼓励。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部分资金主要投入到以下一些领域,比如,高速公路建设,我们3年建设3000公里,投资2500亿元,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于民间资本;比如,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的五大文化旅游产业区,有不少投资来自于煤矿企业,再比如,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也有一大批项目由原来的“煤老板”投资。当然,也有流到外省的,有进有出,这也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本报记者 刘宇 尚慧辉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