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广角——关注银发新需求⑩】老有所学 人生下半场亦精彩

——老年教育催生银发经济新生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产经消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誉青春中老年文娱教育机构的老师在教授声乐知识。

学员在学习传统民族舞。


  智能手机如何使用?隔代教育怎样更好?中医药膳有哪些?……时代在变,老年人的需求也在变。
  钢琴、跳舞、书法、养生、智能手机课……7月20日,在太原青创老年大学朝阳校区,老人们忙碌于各个课堂之间,生活丰富有趣。在人口老龄化大趋势下,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年教育市场
潜力巨大

  “以前手机仅是通信工具,用来接打电话,接收短信。”7月22日,家住太原市小店区华益小区73岁的刘忠说,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他离不开的“朋友”,订外卖、导航、购物等很多事都需要用到手机。
  刘忠从2016年起就报名了太原老年开放大学的智能手机课,如今已经依次学习了初级、中级、高级班,课程为他解锁了不少现代社会新技能。除了智能手机课,舞蹈、书法、绘画、钢琴等很多课程都是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这件事不分年龄。”家住太原市桃园路的王丽芬今年60岁,刚刚办完退休手续,打算到山西老年大学学习。参照2025年的课程安排,王丽芬计划从《数码摄影》课程入手,为退休后的旅游做准备。
  和王丽芬一样,每年太原市都有1万多名退休老年人走进山西老年大学,学习各类课程,充实晚年生活。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人口为660.7万。“老有所学”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必需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在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上加大投入,老年教育市场潜力巨大。
  “过去老年大学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以离退休干部为主。现在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养老理念的升级换代,老年教育培训服务出现爆发式增长。”山西老年大学教务部部长史慧玲说,最抢手的一个班,不到10秒就被预订完了。目前山西老年大学实行网络报名,每到开学前报名,大多数班级都是几分钟之内报满。但同时,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的需求,老年教育依旧面临供不应求的矛盾。
  山西老年大学近年来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不仅丰富了文体生活类课程,还增加了旅游文化、智能手机、心理疏导和隔代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增加老年教育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也在着力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
  “老年学员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史慧玲介绍,以老年乐器教学为例,之前是以基础演奏为主要教学目的,现在很多老年学员一出手都是演奏水平,需要教师指点拔高。

构建社区老年教育
服务体系

  “本学期共招收10个专业,第一天报名就达300余人,两天时间共招收450余人。”7月中旬,临汾社区大学中行教学基地负责人高兴地说。该基地在抖音号上发布了招生简章,靠着老带新、口碑传的方式,报名相当火爆。
  临汾社区大学中行教学基地是临汾开放大学与中国银行临汾市分行合作成立的一个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基地,学员全部来自周边小区。“二胡班学员李玉芳送孩子上学后,每次骑行七八公里来基地学习,现在不但会识简谱,还能拉好多曲子;74岁的模特班学员王全英,通过一年的学习走出了自信、走出了气质,去年元旦汇演中还登台表演……”该基地负责人介绍。
  “这是学校逐步将老年教育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文明社区延伸,建好‘家门口’老年大学的重要举措。”晋城老年开放大学福利院教学点成立时,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市福利院老年人的需求,教学点目前开设了声乐和朗诵等专业,由专业教师每周授课一次。
  大同市华北星城从设计开始,便将设立老年教育的理念深深植入,去年9月,大同老年开放大学在华北星社区成立分校,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课程。“最受欢迎的是文化艺术课程,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而且通过星悦慧生活线上教育平台,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健康养生、血压血糖等各种相关知识,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华北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去年该社区入选首批山西省标准化社区学习中心。
  近年来,依托省、市、县开放大学,全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正积极推进。2020年,省教育厅依托山西开放大学,设立了山西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终身学习服务;依托市、县开放大学,全省已成立9所市级社区大学(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9所市级老年开放大学和16所县级老年开放大学;太原市和临汾市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社区教育机构全覆盖。

“一老一小”开启
代际共学新范式

  7月7日,阳泉市老年大学“隔代共学情暖假期”“一老一小”暑期班开班。这场跨越年龄的学习之旅,以教育场景重构为切入点,让“银发学员”与萌娃在书法挥毫中传承文脉、在朗诵声里感悟经典、在英语互动中开拓视野,努力构建代际情感交融的“双向成长”生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变迁,“一老一小”群体面临双重挑战:老年人渴望精神充实却常因照料孙辈无暇参与学习,儿童暑期教育需求旺盛却缺乏亲情陪伴。阳泉市老年大学打破传统老年教育边界,通过“教育托育+文化养老”的复合模式,将传统隔代照料转化为知识共享的陪伴场景,创新开设书法、朗诵、英语等隔代共学3个专业,长者以人生智慧引导孩子,孩童以蓬勃朝气感染长者;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在合作中传承家风。“以前暑假里,要么把孙子送去托管班,要么自己在家‘大眼瞪小眼’,看住孩子。现在好了,我上书法课,他跟着学描红,我俩都有事干。同学习、共进步,真好!”71岁学员张福贵捧着祖孙俩的书法作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阳泉市老年大学负责人介绍,“一老一小”暑期班的设立,实现了三重社会效益:一是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真空期”难题,让老年人从单纯带娃转向“伴学共成长”;二是教育创新,通过代际学习激发“银发族”自我价值感,培养儿童尊老意识,构建“老带小、小助老”的情感共同体;三是文化传承,书法、朗诵等课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的纽带,让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在笔墨诵读间代代相承。
  “把单纯带娃变成一起成长,既解放了家庭,又让两代人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身价值。这是我们对‘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的生动实践。”阳泉市老年大学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增设非遗体验、亲子手工等特色内容,让代际共学模式常态化。
  老年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基础的育人功能之外,还具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山西省人大代表刘冬梅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学习来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但目前老年教育的现实供给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比如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如何更科学合理,老年教育师资力量如何加强,老年教育如何从休闲娱乐型向参与型转变等等。老年教育必须适应老年人养老从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新趋势,让每个人的人生下半场也精彩。

  本栏图片: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本报记者孟婷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