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旺 消费热 活力足
阳泉城区┃“商圈经济”点燃消费增长主引擎
人气旺 消费热 活力足
阳泉城区┃“商圈经济”点燃消费增长主引擎
山西优选等电商产业蓬勃发展。
文创产品成“新宠”。
消费者在超市选购商品。
滨河商圈人头攒动。
1947星空市集吸引众多游客。
如果说商业是一座城市繁荣的风向标,那么商圈的嬗变,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道路上车水马龙,商圈里人头攒动。逛商店购买漂亮的春装,在影院观看热映影片,到餐厅吃一顿“热辣滚烫”的火锅……阳泉城区滨河新天地商业广场,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商铺门庭若市,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00后”的小岚是这里的常客,她笑言,自己尤其喜欢在周末来滨河新天地游玩,从上午到夜晚,总有新鲜有趣的活动,完全不会感到乏味。这里汇聚了各种美食,还配备了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无论是休闲娱乐还是购物消费,都能一站式满足。“周末的午后,寻一处咖啡厅,点一杯香醇的咖啡,静静欣赏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惬意又自在。”小岚说。
商圈作为重要的消费载体,是一座城市活力与魅力的“晴雨表”。近年来,阳泉城区不断完善城市商业体系,聚力支持商圈发展,坚持分质化打造、项目化提升、一体化联动的思路,推动“三大商圈”提升能级、扩容增效、差异发展,进一步点亮了商圈地标,商圈热起来的同时,也激活了经济。
紧扣首发经济 抢占消费潮头
位于滨河新天地二层的海底捞火锅十分火爆,不仅店内座无虚席,门口还有不少顾客在等候就餐。“早就听说海底捞火锅的菜品和服务都是一流的,现在开到咱阳泉来了,一定要过来体验一下。”市民王先生说。
“这是海底捞品牌在阳泉市开业的首家门店,影响力非常大,吸客能力很强。”阳泉城区商务局局长程泽宇介绍说,海底捞火锅的营业,不仅提升了阳泉人民的消费体验,激发了消费需求,还拉动了滨河商圈及周边客流量,增强了城市中心的商业活力。
“‘首店经济’成了滨河商圈一大热点,随着塔斯汀中国汉堡、霸王茶姬、星巴克咖啡、库迪咖啡、瑞幸咖啡等具有品牌效应的首店名店在滨河商圈落地生根,打破了‘千店一面’的形象,滨河商圈时尚消费商圈的特征更加明显。”程泽宇说。
为进一步丰富消费业态,不断提升商圈的人气和流量,2024年以来,阳泉城区充分发挥滨河新天地“省级步行街”牵引作用,加大对滨河商圈内传统服务业的整合力度,着力打造“时光里”步行一条街,积极引入“国潮”时尚品牌,全面推动步行街整体运营提档升级。目前,整个滨河商业中心已形成了地上从滨河商贸城到众鑫购物广场、地下以“时光里”步行街为轴线并东西贯通的新型综合商圈。整个商圈入驻商家累计达到300户,月均人流量超100万人次,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额10亿元,成为桃河以北的标志性商圈之一。
商圈是城市文化、经济、活力的缩影,是提升城市消费能级的重要载体。在城区,除了滨河商圈,桃河以南的天桥商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商圈也是一派繁荣景象,“商圈经济”成为点燃城区消费增长的“主引擎”。
走进天桥商圈的兴隆步行街,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织。这条步行街是天桥商圈最繁荣的商业街,全长120米,主街以服装零售为主、辅街以餐饮经营为主,这两类店面占到了商户总数的95%以上。2024年,城区商务局充分发挥兴隆步行街“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品牌效应,通过点亮“一个点位”、带动“一个商圈”,推动兴隆步行街街区“小火车”常态化运营,并将兴隆步行街“天桥老夜市”常态化纳入城区夜经济点位,突出老街区“烟火气、市井味、慢生活”特点,进行特色化打造,让老城区既燃“烟火气”又刮“时尚风”,打造了“有吃头、有玩头、有看头、有转头”的夜经济消费场景,推动了人气集聚、业态集聚、消费集聚。在此基础上,引导街区商户延长营业时间,形成夜间消费新常态,点亮天桥商圈。2024年,天桥商圈入驻店铺440余家,月均人流量33万人次,实现营业额5000万元。
深耕文旅融合 丰富消费体验
今年春节,“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着实火了一把。从大年初一开始举办的“梦回中国年”主题活动,吸引了日均1万多人前来寻年味、品年俗、看年戏、逛年集、享年趣,“天塔舞狮”“高跷走兽”等民俗表演带领游客体验非遗魅力,“天女散花”“飞天凤凰”“高空飞碟”等创意节目带领游客开启一场梦幻之旅,更有女神花灯、悟空花灯等各类花灯,营造了喜庆浪漫的新春氛围。火爆的新春游园会不仅带火了园区,也带动商圈里的餐饮、影院、文创等业态更加“热辣滚烫”。
因文旅而立,因商市而兴,“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商圈从无到有、从小而大,是城区着力打造商圈经济的一个缩影。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曾经位于南庄路的阳泉市水泵厂“退城入园”,“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在这里应运而生。它像时空列车一样,把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传统和时尚、历史和人文串联起来,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地,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阳泉新地标。经过精心打造,文化园成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文化旅游日益蓬勃兴旺的同时,商圈经济也日益繁荣发展,并且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位于文化园西区的商业街,整体规划10个楼栋,商业步行街内现有零售、餐饮、运动、住宿等业态商户30多家,其中有A货肉蟹煲、张亮麻辣烫、井格重庆火锅、小木屋韩式料理、半天妖、中影星美影院、沪上阿姨、广顺兴、茯灵记、许府牛等知名品牌。
2023年,“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城区以此为契机,围绕提升商业消费能级目标,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推动商贸业集聚发展,持续深化文旅商融合,深化提升“文化+”“旅游+”“会展+”等新模式,打造城区文旅商圈新地标。2024年,成功举办了车展、非遗市集、蓝莓音乐节、老电影放送、欧洲杯转播、动漫嘉年华、文化惠民演出、沉浸式情景剧演出等各类专场活动50余场,推动商圈高质量发展和多样化升级,商圈月均人流量13万人次,实现营业额3337.3万元。
“作为文化园的管理服务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升业态、迭代品牌,努力保持街区旺盛的生长力,为商圈消费升级注入新鲜活力。”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敏说。
构建协同生态 铸就商圈典范
2024年,阳泉城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近年来首次跃居全市第一,服务业以占比全市近一半的“大体量”,跑出了全市前列的“加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逆势突破、持续增长,对全市消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商圈经济功不可没。而“三大商圈”繁荣的背后,则离不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近年来,城区对标一流减流程、刀刃向内抓改革、真心真情优服务,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向基层向商圈延伸,通过建立“商圈政务服务驿站”实现政务服务窗口前移,采取“驿站就近受理、后台综合审批、证照快速送达”的“线上+线下”模式,大幅压缩了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推动了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就近办”,实现了商户准入即准营,进一步推动了商圈经济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城区高度重视品牌引进和培育工作,通过积极落实支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用好专项奖补资金,引导商贸服务业企业加大自主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特色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进一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完善商圈服务功能,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支持商圈发展,坚持新建培育与改造提升并举,立足激活本地消费与吸引外来消费并重,着力构建以城市核心商圈为主体、社区便民商圈为基础的商圈发展格局,不断塑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潜能。截至目前,城区已建成省级五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个,四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个,三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个。
俗话说,无商不成市,从开始的以水井为中心展开到坊市制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城市商圈在城市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地位不断提升;对于曾经被誉为“小上海”的阳泉来说,商圈经济的蓬勃兴旺正在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商业模样,日益丰润着人民的美好生活。
坚持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潜在需求双向发力,程泽宇表示,阳泉城区将主动顺应商贸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继续抓好商圈提质升级,精准出台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塑造新场景,持续丰富新体验,着力拓展新空间,不断提升消费的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持续推动城区商圈热起来、人气旺起来、消费“火”起来,着力打响“消费满意在城区”品牌。
本版文字:于丽静
本版图片由阳泉城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