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储加一体化助力粮食安全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产经消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守住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日前,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三晋粮安记者行”活动中,通过走访调研,记者看到了我省多地全力提升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增强全链条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

在农业托管的土地上诞生

  在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村的田野上,成方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排排玉米植株被卷入机器中,切秆、剥皮、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金黄饱满的玉米颗粒在机尾倾泻而下,一幅欢欣生动的丰收图景呈现眼前。
  “三秋”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场硬仗,但村里的农户却显得悠闲自得。村民弓爱萍高兴地说:“我家有20多亩地,8年前就全托管给合作社了,每年能有将近5万元的收入。以前自己亲力亲为,操心的事可多了,现在把地交给合作社,播种、浇水、施肥、收割啥也不用管,自己还能再找点活干,日子越过越好了。”
  土地托管,是“小农经济”迈向现代农业的一块“跳板”。为有效解决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南燕竹村党支部率先推行并带动周边村实施“双层托管”,由金穗合作社承担“田保姆”。
  “现在收割进度已经超过9成了。”金穗合作社理事长王海龙说:“合作社整合了7个村的农机具、50名农机手,统一为农业生产托管提供服务。目前,合作社托管面积1.6万亩左右,涉及2个乡镇7个村,辐射带动农户1200多户,助力村集体增收170余万元。”
  “耕地不撂荒,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我们实施土地托管就是要确保每一块耕地落实落细,每一环管理接续相扣。”南燕竹村党委书记贾永珍介绍,以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连片耕种,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山西农业大学+供销合作社、金融和保险介入的“5+2”模式,通过采取大额集中采购、全机械作业、有机旱作技术集成等措施,实现了播种、收割、销售全链条管理。据统计,2023年全村玉米增产23.7万公斤,并且每亩合计降低成本209元,户均增收5171元。
  近年来,我省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托管服务主体1.58万个,托管试点辐射带动服务规模经营面积2970万亩,服务小农户302万户,试点区域全程托管取得了粮食亩均增产2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350元以上。

在绿色安全的储备库中安眠

  “晋中市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具备省、市储备粮及市级成品粮油承储资格,是一座大型国有现代化粮食仓储企业。现有仓房22座,其中高大平房仓9座、基建房式仓12座,2000吨成品粮油应急低温储备库1座,日产150吨烘干塔1座……”该公司董事长张军明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登上了储备库高大的楼梯。
  高大平房仓内,金黄平整的粮面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内有乾坤。智能安防系统、远程监管系统、环流熏蒸系统、智能通风系统、粮情监测系统、内环流系统等各类先进设备隐匿在仓房各处,全天候、全方位守护着粮食的品质与安全。
  张军明介绍,储备库采取机械负压缓速降温通风技术,会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密闭、及时通风实现节能降耗绿色储粮,科学保粮率达到100%,同时,配备的烘干塔提供玉米脱粒、烘干等粮食产后服务,避免因高温、高湿带来的粮食霉变、毒素增加,极大减少了粮食损失。
  仓廪实,天下安。随着秋粮收获进入收尾阶段,我省已进入秋粮购销旺季,收粮储粮事关粮食安全,更关乎国计民生。
  研究制定粮食收购工作预案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领导带队赴主产区调研并会商全省秋粮形势、建立健全收购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粮食收购资金”融资机制、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组织开展2024年新收获玉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10月31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召开了2024年全省秋粮收购新闻通气会,介绍了今年秋粮收购准备工作情况。
  “90后”小伙姚晓帅是山西丰粮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人们常说的粮食经纪人。“打好秋粮收购战,公司已做足了准备,还新增了300吨加大烘干塔和新型高科技色选机。”通气会后,姚晓帅告诉记者,公司还组织培养了一支农村代理人队伍,他们会在各村挨家挨户宣传,拓展粮食存储业务渠道,目前已覆盖30多个村庄1万多名农户。
  近年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提升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粮食收购稳定在120亿斤左右,粮食宏观调控基础不断夯实;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全省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网点)近2300个,粮食应急体系日臻完善;大力推进高标准绿色仓储提升行动,进一步降低储粮综合损失率。

在现代化加工设备中“物尽其用”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工是粮食从田间地头流通到消费者餐桌的必经之路,也是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晋中市的山西晋荞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小米、燕麦粉、五谷米等产品包装精美、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展示厅内。作为我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产品有100余种、种植基地45000亩,已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标准化+订单+市场”的多元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随着粮食加工利用不断精细化,我们持续在科技投入上加码,不仅引入先进科技,改进生产线,提高出品率,还与科研院校合作,深度挖掘粮食中的价值。”该公司市场行政主管李红艳拿起手边的亚麻籽油举例,“公司与中北大学携手研发,对亚麻籽进行壳仁分离,实现了亚麻籽的全方位开发与利用。这款产品就是以脱皮亚麻仁为原料生产的低温冷榨亚麻油。我们还采用集成型植提技术,以亚麻皮为原料组合开发亚麻胶、亚麻木酚素和膳食纤维产品,采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提取油粕中蛋白质,得到了亚麻蛋白粉。亚麻籽一种原料,公司生产出了七种高价值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几十倍,‘榨干’了粮食,实现了每一粒粮食的‘物尽其用’。”
  在粮食加工领域,“精米白面”的消费正在向全谷物消费转型,“过度加工”正在向“适度加工”转变。
  如何理解“适度加工”?益海嘉里太原负责人解释道:“当面粉加工过于白、过于细的时候,会损失粮食本身的营养物质,造成粮食浪费,而‘适度加工’能平衡质量、营养、减损等多方面要求。以小麦粉生产为例,公司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化小麦制粉设备和智能化车间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出粉率,减少粮食的损坏和浪费。”
  节粮减损就是增产。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贯彻落实《山西省反食品浪费实施方案》《山西省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推广应用新技术,在餐饮消费环节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深入推进节约减损,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保障粮食安全,任重道远。在各方共筑三晋粮安防线的努力下,我省粮食安全工作正朝着更高效、更科学、更绿色的方向大步迈进。

本报记者高玮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