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晋企拥抱新质生产力
上市晋企拥抱新质生产力
图为华阳股份钠离子电芯生产线。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而上市公司业绩反映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走向。近期,A股山西板块2023年年报、2024年一季报披露完毕,并完成对投资者的业绩说明。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41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6001.93亿元;净利润569.61亿元;截至2023年底,上市公司总市值达9062.24亿元。
“透过数据看发展,我省上市公司群体呈现出转型、创新、突破的新特征。”省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郭贤杰说。
从年报披露信息看,2023年,上市晋企技术创新步履不停,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上市公司集中发力,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新领域亮点频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重要引擎。
推转型 能源产业开辟新赛道
“动力足,充电速度快。”在阳泉市,市民郑林对一辆新电动车赞不绝口,他骄傲地说,“这辆车使用的电池是‘华阳造’,来自我们本地企业!”
郑林所说的电动车,是华阳股份旗下子公司——山西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全球首批商用钠离子电动两轮车。钠离子电池被誉为储能界“新秀”,具有制备成本低、安全性能高、低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其关键的负极材料,来自我省储量丰富的无烟煤。近年来,华阳集团锚定钠离子电池这一电化学储能新领域,作为煤炭从“燃料”向“原料”和“材料”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强强联手,与中科海钠等企业紧密合作,按照“原料端-集成端-应用端”一体谋划、一体布局,“商业应用与工业应用”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的思路,全力打造钠离子电化学储能全产业链。旗下上市公司华阳股份全面整合研发资源、研发人员,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华阳股份2023年年报显示,已建成全球首批量产的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制造出首批钠离子电池电动二轮车并向客户交付,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迈入全国“第一梯队”。如今,中国首家从材料到电芯、再到Pack、集成、应用的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企业华钠芯能成长壮大,被评为全国钠离子电池十大创新企业之一。
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我省能源上市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开辟产业转型新赛道。
氢能,以其清洁、高效的能源特性,成为上市晋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美锦能源在年报中透露,该公司率先在全国构建“煤-焦-气-化-氢”绿色低碳产业链,同时利用工业副产氢气的成本优势,积极探索氢能产业链创新生态链,规模化推广氢能重卡,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氢能产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目前该公司已基本完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集聚十余家细分领域高成长性企业,掌握了碳纸、膜电极、电堆、动力系统及氢气制-储-运-加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我省,美锦能源作为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完善氢气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开拓多个氢能重卡示范运营场景,累计投放燃料电池车辆超400台,截至去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加氢站8座。
永泰能源亦在加快储能转型发展步伐。年报显示,2023年,该公司在已形成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基本架构基础上,推动各储能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打造储能全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升级 先进制造塑造新优势
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山西华翔,一张覆盖3个园区的5G专网已经建成,数据实现了毫秒级传输,智能化的制造场景迎面而来。“看得见”的智能制造背后,“看不见”的生产体系加快重塑。
华翔股份年报披露,该公司推进智能制造,深挖数据生产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监控、员工绩效的透明化核算、以及机器设备的高效率运转。据了解,HBS体系是华翔股份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重要成果。华翔股份通过5G工业网关,实现了对3000台以上的设备以及人、财、物、能等数据直采,并搭建起目视化、品质、人效等七大数字化管控应用平台,人均产值提升30%以上。
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上市晋企积极响应全省制造业振兴升级部署,大力开展“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一批创新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太原重工年报显示,2023年,企业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大型顶装焦炉智能化设备完成远程“一键炼焦”功能,实现焦炉设备“无人值守、无人操作”;车铲协同智能装载系统开发完成,产品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太原重工开发的世界第一台基于5G远程操作的挖掘机,实现了露天矿电铲智能远程控制自动装载,通过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实现无人化采矿,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内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太钢不锈亦在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年报显示,太钢不锈主流程工序现场操作室集控已基本完成,现场作业无人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以上;机器人保有量达到302台,7.73万台设备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工业大脑-智能冷轧”项目按进度推进。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加快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延链补链,是制造业上市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中条山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北方铜业,在2023年建成了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一期项目,成功量产6微米压延铜箔,创下了连续轧制超2万米的行业记录,带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
谋突破 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
上市公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热情的有效激发。
北方铜业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着力打造创新生态,优化创新环境,全年投入研发经费2.02亿元,研发强度同比提高1.17%;公司开展科研和技术进步项目20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14项,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4项,铜基新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通过评审。“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主产业、主工艺、主流程、主产品,积极承担高导高韧性铜合金、超薄箔材等高端前沿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企业制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记者注意到,上市晋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突破,背后是科学家、工程师等“硬核”团队的创造。
美锦能源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氢能产业链空白,聘任了国内外氢能领军人物、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等,作为美锦能源的首席科学家,努力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可控。锦波生物实现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技术从“0到1”的突破,与其一直以来注重创新研发密切相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大型功能蛋白创新研究中心和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拥有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究中心、川大—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究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机构,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产学研体系。东杰智能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科中心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中北大学共建物流搬运机器人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学研相结合方式推进工业机器人研发。
“上市公司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在资本市场助力之下,我省上市公司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郭贤杰说。
本报记者张巨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