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8年)》解读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8年)》解读
近年来,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省属企业充分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作用,省国资委近期印发了《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方案》),一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服务链融合发展。
作为省属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第一部中长期行动指南,《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政策设计的创新点有哪些?在日前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加大要素供给,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2023年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达到20%以上;已建成国家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27个,省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194个;“十四五”以来,省属企业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16项……近年来,省属企业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为转型升级增势赋能,研发投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应用,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文保说,当前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效能不高、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在构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企业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在改革创新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并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章部署。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中,明确了6个方面28项科技创新具体任务。此次出台的《方案》紧密衔接这28项具体任务,突出省属企业五大创新功能定位,聚焦五个专项行动,明确年度攻关任务,将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作用。
新形势为《方案》制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方案》坚持发挥科技创新动力引擎作用,加快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生产力要素的水平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政策要素供给,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提升省属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
“通过加大‘一揽子’政策供给,打通企业创新工作的痛点、堵点,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供给,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力争让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王文保说。
补齐短板,覆盖创新生态链全流程
当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无论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拓展新领域、形成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在做,这一版《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省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侯国伟介绍,《方案》包括坚持“一个”总体目标、突出“五大”功能定位、实施“五个一批”专项行动、加大“一揽子”政策供给、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为了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方案》提出了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实施的总体要求及三项基本原则,并明确提出了一年、三年、五年具体目标任务。今年,主要完成的重点任务有完善创新制度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保障、统筹优化一批创新平台、加速攻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打造数字化示范场景。
抢当科技人才集聚地、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竞当融通创新示范地、甘当成果转化试验地、争当产业发展新高地……《方案》对省属企业突出“五大”功能定位作出清晰部署。
《方案》提出实施“五个一批”专项行动:一是统筹优化一批创新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争取布局建设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二是攻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支持省属企业灵活运用“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等机制,扮演好“出题人”角色。三是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力争利用3—5年,各类创新型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四是晋级一批“链主”企业。支持省属企业晋级“链主”企业,带动全产业链整体优化提升。五是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此外,作为省属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第一部中长期行动指南,《方案》不仅覆盖所有省属企业,对各地市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强调在研发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支撑等创新全链条全要素逐个击破,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全过程创新。
提升积极性,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为最大程度释放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方案》从积极争取财政奖补支持、加强研发投入保障、健全激励保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分类考核、完善容错纠错六个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鼓励支持企业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机制。通过加大“一揽子”政策供给,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省国资委科技创新处(央企服务处)处长刘红民介绍,其中有突破性的亮点政策有以下几点:
研发投入机制方面,鼓励支持企业探索建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尝试由省属企业联合出资,适度撬动社会资本,共建创新引领基金。
激励保障机制方面,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省属企业,探索实行结构化或者复合挂钩方式确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对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骨干人员历史贡献在薪酬分配激励中未充分体现部分予以薪酬补偿。建立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优先在科研序列破格任用或提拔。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探索开展项目组科技攻关模式,开展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项目补贴政策。
考核分配机制方面,探索建立省属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分类考核。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省属企业,将相关任务纳入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容错纠错机制方面,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严格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推进中长期激励等制度改革、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开展原创技术研究、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等工作过程中,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容错处理。
今年是实施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551”工程的第一年,省国资委已建立任务清单与台账,加强调度督导,确保到今年底,初步构建起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保障体系,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和科技型企业,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整体跃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扎实基础。
本报记者姚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