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无形良田” 端稳“中国饭碗”

——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有力推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产经消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以及粮食生产、储存、服务企业,通过产后服务、绿色仓储、科技创新等,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减损增效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营养选择,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产后服务降损失、助增收

  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岩峰粮庄,矗立着一座高30米的粮食烘干塔。
  “这塔可帮大忙了,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可以烘干粮食500吨,烘干完以后的小麦水分可以控制到12.5%以内,通过空中输送带运输,直接可以入仓储存。”下河乡岩峰粮庄负责人王连峰说。
  粮食收到囤里才踏实。“小农户种的粮食相对好晾晒、好储存,大户的粮食还得靠烘干塔、粮仓。”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西屯村种粮大户赵明宝说,“现在自动化收获,地头收了马上就能装车运走、烘干、卖掉。”
  夏粮、秋粮收购期间,全国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运输、烘干、清理等服务,不仅方便农民收获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减少粮食产后霉变,为“颗粒归仓”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201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减少了粮食损失。
  减少损失就是增加收入。据介绍,2022年,全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农户1700多万户,清理粮食1.6亿吨,烘干粮食4500多万吨,帮助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200多万吨。山东省利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累计清理烘干处理粮食超过900亿斤,减少粮食霉变、抛洒,促进粮食减损4个百分点,节粮减损超36亿斤,助农增收超过50亿元。

绿色仓储减损耗、提品质

  近日在滨州举行的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参展粮储企业的监测屏幕实时显示着粮仓内的温度、湿度等粮情参数。工作人员介绍,冬季利用天然低温蓄冷,夏季开启内环流控温,避免粮食“冷芯热皮”。应用多传感器技术,建立智能粮情系统,能自动高效处理异常粮情。
  科技支撑,聚焦绿色。在推进会上,一款粮库害虫诱捕装置发着蓝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参会者。工作人员介绍,这一产品利用粮仓害虫的趋光性诱虫,通过强力风机将诱捕来的害虫捕获,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
  除了粮库外,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吉林省农户玉米立体储粮率达到90%以上,“地趴粮”减少近1300万吨;河北省积极培育“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粮食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高农村科学储粮技术水平。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科学加工保营养、增效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消费者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也随之而来。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会造成数量损失,而且营养流失较大。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菜籽油等粮油产品的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粮食适度加工、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引领粮油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
  米糠约占糙米质量的10%,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不同糠层中的含量不同。国家鼓励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潜力,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
  只要链条足够长,吃干榨净每粒粮;只要产品足够细,糟糠麸皮都有戏。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面粉、挂面基础上,延伸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利用小麦麸皮等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蛋白肽等,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获得增值20.5亿元。江苏创新加工工艺,提高大米留胚率,在提升营养的同时,提高出米率3个以上百分点。

新华社记者邵琨

(责编:刘洋、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