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业保险如何助力“老有所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产经消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和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2021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标准。预计到2035年时,我国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
  养老是全球难题,如今这个问题正加速逼近我国的中年人、年轻人。伴随养老话题频繁摆上桌面被大家讨论,大家已经意识到要做点什么了。

养老大事早规划

  说起靠什么养老,大家的第一反应大都是社保。作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我们熟知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主导,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社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人。2022年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1万亿元,支出6.6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7.4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从投资范围看,监管部门出于审慎性考虑,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资产的投资管办上较为严格。9月2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称“社保基金”)发布2022年社保基金年度报告,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8835.21亿元。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7.66%,累计投资收益额16575.54亿元。
  社保的覆盖面非常广,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占适龄人口(16岁以上人口)的90%以上,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95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349万人。但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仅靠它将很难充分满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广大退休人群的养老需求。
  在采访中,大部分人对养老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走势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应对它的积极性明显有差异。
  相对更快面对老年生活的“70后”对养老规划普遍比较积极。1970年出生的董先生除了参加社保、缴纳年金,还给自己和妻子购买了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他认为:“人口结构变化的大环境下,必须提前规划养老,要综合考虑。”“80后”“90后”中的不少人也开始着手做些什么,但究竟该怎么做,不少人没有明确的方向。“80后”陈女士非常看重养老问题,平时有强制储蓄的习惯,但“仅靠储蓄肯定不够,想为养老做些投资,就怕没有专业系统的指导、自己瞎琢磨最后难有好结果。”“95后”“00后”虽然也觉得要关注养老,但因为时间相对遥远态度普遍佛系。“究竟怎样养老,还可以多想想、多看看,因为我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朋友互助养老可能是理想的养老方式。”1998年出生的小刘说。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对普通人而言,能有更充足的资金储备是养老规划不变的内核。那么,除了参与社保、年金,大家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做强养老“第三支柱”

  事实上,一个稳健的养老体系,不能单纯依靠社保。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三支柱”模式正成为各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主流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除了相对完备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初具成效。它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主要发挥补充作用,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职工有7200多万人,积累基金近4.5万亿元,补充养老作用初步显现。
  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为参保人员退休后过上体面养老生活发挥有益补充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与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更充分发展。
  去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以下统称个人养老金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根据政策安排,还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对缴费者按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对账户资金的投资收益不征税,领取时按3%较低税率征税。
  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试点,我省的晋城市是试点之一。记者从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该市人口总数约219万,试点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全市11家机构(银行)统计开户数已达42.29万户,个人养老金开户规模稳步增长,运行平稳有序。
  据了解,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在全国试点推出了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三家公司首批发布7款个人养老理财产品;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养老目标基金成立156只个人养老金专属Y份额;还有16家人身险公司的32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对接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些个人养老金产品为开户人提供了种类多、选择广的养老投资方案。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在税收等政策推动“第三支柱”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类保险机构也在养老领域积极发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记者走访了多家在晋保险公司,在售的与养老有关的商业保险大都属于储蓄型保险,主要销售险种为普通寿险、分红或万能型养老金类产品。多家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表示,这类产品通过一定规律的缴存,获取持续性的收益和保障,很多客户都选择它们给人生中的大事提供保障。
  10月13日,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了解到,我省2022年共有14家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了储蓄型商业养老金业务,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9.52亿元,全国排名第15位。截至2022年末,我省人身保险市场储蓄型商业养老金业务,期末有效保单件数达197.2万件,累计承保人次达231.5万人次。
  与此同时,各家保险公司不断加大对养老领域的支持力度,在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同时,着力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清晨,吃完营养早餐,到楼下的小花园散散步;午后,和养老社区的老朋友们一起研习棋艺、手工;晚上,在房间里看看电影、听听广播……”刚刚从北京回到太原的苏大爷说起在北京养老社区的老年人生活模式很是羡慕,“孩子们轻松,我们老人也生活得惬意。”
  近些年,养老社区逐渐受到老年群体欢迎。它可以根据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年龄阶段等,提供相应的医养、照护服务。泰康人寿、太平保险、中国人寿等众多保险公司正在加快养老社区的建设步伐,“保险+养老”渐成保险业标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银保监会)也在年初发布通知,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6月16日,太原市与泰康保险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泰康太原旗舰康养社区,拉开了我省开展“保险+养老社区”的大幕。
  此外,在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尝试联合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建立养老服务联合体,联动服务商为居家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平安保险提供居家养老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作为客户的增值服务,力求改变老年人住房“不适老”的问题。
  相信通过更好引导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在做好风险管理、实现健康发展前提下,保险行业将为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报记者安晓奕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