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论坛】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盐碱地,这个曾经被视为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绊脚石”,如今正逐渐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潜力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受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等因素影响,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我省盐碱土壤总面积约451.9万亩,占平川总土地面积的9.9%,93%的面积集中分布于大同、忻州、晋中、运城四大盆地。如何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企业等主体不断加大资金、人员的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我省盐碱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每个区域、每种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正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同市云州区以“改土、节水、适种”三驾马车并驱,让盐碱地玉米亩产跃升至800斤以上;朔州市通过增施有机肥、添加化学改良剂等措施治理中轻度盐碱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让盐碱地变了大模样;运城市盐湖区创新“稻鱼共生”模式,盐碱地上稻香四溢,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只要科学施策,盐碱地完全可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在开发中,必须考虑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潜在影响等系统性问题,采取适用于区域特点的多样化、综合利用的模式。要坚持粮经饲统筹,加速选育推广耐盐碱特色品种,有效扩大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产业,构建独具特色的盐碱地农业发展模式,让多元化的食物来源成为现实。同时,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力度,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盐碱地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工程。当前虽技术众多,但投入成本高、财力难以支撑。在治理中,必须构建“政府引领、科技支撑、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共赢机制。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补贴改良技术与耐盐作物推广,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规模化治理;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技力量,加速耐盐作物育种与改良技术的突破。盐碱区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敏感区,治理改良使用的技术、产品不仅要高效,还要注重安全与绿色。
  盐碱地综合利用不仅是生态修复之战,更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键之举。未来,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盐碱地将从“生态痛点”华丽蜕变为“发展亮点”,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赵建军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