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评】制度沃土滋养自强者绽放光彩
【社会时评】制度沃土滋养自强者绽放光彩
在国务院新闻办前段时间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扶婷、陈桂平、唐占鑫、陈良杰、黄莺,5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被帮扶者”到“奉献者”的蝶变,这背后折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有价值,让奋斗者从不孤单。
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个体生命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他们的成就,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他们的精神,为新时代奋斗征程注入强大正能量。
这些自强模范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逆袭”。扶婷用18年公益法律服务践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独臂村医陈桂平29年坚守乡村,诠释着敬业奉献的医者仁心;唐占鑫创办“希望之家”,以互助传递人间大爱……这些选择背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基因的当代传承,是残疾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人翁的主动担当。
在山西,也有这样的自强模范正用行动诠释这份担当。高思恩、宋卫军、卫红宇、南建英、胡发伟、张喜伟,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高思恩,先天左臂残疾,却凭借顽强毅力在体育赛场屡获佳绩,还成立“思恩工作室”,走进多所大中小学,将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太原市华夏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宋卫军,肢体一级残疾的他,创办服务中心和培训学校,帮助众多残疾人创业就业。
个体的绽放,离不开制度的沃土。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多措并举力促残疾人高质量就业。自强模范们的经历,无一不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扶婷推动的“分散照护四方协议”等基层创新,彰显的是“国家兜底、社会协同”的治理智慧;黄莺从盲校到成为博士的经历,印证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陈良杰在国际赛场夺冠,背后是“技能赋能、就业优先”的残疾人发展路径……这些实践的本质,是党和国家始终把残疾人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制度之力打破障碍,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在三晋大地,补贴救助、教育资助、技能培训、就业扶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相继出台,正惠及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让他们的人生更出彩。当卫红宇的非遗微光汇聚成残疾人姐妹共建文创品牌的暖阳;当胡发伟以科技创新让千年皮影重获新生;当南建英以仁心巧手铸就医者丰碑;当张喜伟为扶贫工程和帮扶活动提供善款,照亮困难群体的人生路……这些瞬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在山西的生动写照。
残疾人事业不是“慈善福利”,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残疾人不是“帮扶对象”,而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以自强模范为镜,既看到制度保障的温暖,更能激发拼搏进取的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持续织密残疾人权益保障网,社会各界要以更多包容与支持拆除无形障碍,每个奋斗者都要以自强不息的姿态书写人生。唯有如此,才能让“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落地生根,让每个生命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孙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