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农业防灾减灾防线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古谚“天有不测风云”道尽农事之无常,道出农业防灾减灾的艰难。夏季,高温、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冰雹、干旱、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可能会让农田成为一片汪洋,而高温持续则有可能会让土地没有墒情、农民无法下种。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008.9万公顷。
  当自然的“变脸”愈发无常,如何为农耕命脉编织起更坚固的防护网?必须构筑“技防+人防”的严密防御体系。
  首先是构建精准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科技正为田野编织起一张智慧防护网。现代农防的“耳目”已经非常敏锐:卫星遥感如“天眼”俯瞰,物联网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深入土壤,实时监测墒情与虫害。人工智能系统则化身“水管家”,当暴雨预警发出,智能灌溉系统提前排水,为农田腾出“蓄洪空间”。更有一张覆盖全国的农业灾害“预警网”,让防灾指令从“最后一公里”的艰难缩短为“零距离”的便捷。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气象局已经联合发布过14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提示,要求各市农业农村部门强化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各种灾害天气应对工作。“智慧防线”正逐步实现由被动救灾到主动避灾的跨越式转身,防灾能力已成为一种核心生产力。
  然而,智慧网络并非万能之钥,还必须完善多元的社会协同参与机制。若科技硬件缺乏扎根泥土的“人”来维护和运用,再精密的系统也会沦为摆设。同时,除了智慧工程的“硬防御”,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这些“软实力”的韧性培育恰如“隐形堤坝”,同样不可忽视。否则,防灾体系终如无源之水。更需警惕的,是科技普及在广袤乡村的参差鸿沟——当大农场用上“天眼”之时,小农户可能仍在望天兴叹。
  农业防灾减灾,是一盘与自然持续对弈的气象棋局。科技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智慧,但胜负终在人心凝聚与生态和谐。筑牢农业防灾减灾之基,我们需以“科技之盾”结合“人文之甲”,在加速构建智慧农防网络的同时,更要着力打通技术落地的“毛细血管”,让每一个躬耕者都能掌握防灾新武器。
  当“天眼”洞察天机,“地网”疏浚水患,“人智”通达田畴,天地人三才相合,古老土地方能在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构筑起一条风雨无侵的“生命线”。

王秀娟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