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晋味”微短剧出圈出彩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让人看得停不下来。”当下,一集几分钟的微短剧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头好”。日前,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山西微短剧产业发展再次引发关注。挺进微短剧赛道,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让更多“晋味”微短剧出圈出彩,正当其时。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高歌猛进,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用户对短平快内容的强烈需求,也折射出微短剧在文化传播、拉动消费和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经历了几年的生长之后,微短剧在创作上树立了“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鲜明导向,一批批精品佳作持续涌现。山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积极布局微短剧产业,成为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地“抢滩”微短剧赛道的当下,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从无到有,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在临汾经济开发区,2万平方米微短剧基地内,配备有法庭、医院、实验室等高频率拍摄场景,以及丰富的服装道具和非遗展品,并建立了“场景协调专员”机制,为剧组“一站式”拍摄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个涵盖创作、拍摄、制作、审批、发行全流程的基地,从去年8月启动以来,相继引入腾讯视频、央视频等机构,并吸引40余家微短剧相关企业入驻。短短8个多月时间,已有30余部微短剧完成拍摄,直接帮助数千人就业,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在临汾,全力打造“微短剧之城”的号角已经吹响。
  竞逐微短剧赛道,山西已经起跑,如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是关键之举。临汾从打造微短剧摄制基地做起,不断延伸产业链,闯出了一条风生水起的路子。无独有偶,晋中也在倾力打造华北首家短视频创作基地。实践证明,栽上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在全省打造一批微短剧摄制基地,选取一批微短剧拍摄取景地,为创作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设立奖励制度和扶持资金,培育高素质人才,引进头部创作团队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深耕微短剧赛道,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重中之重。从“开胃小菜”到“精致正餐”,从“流量收割”到“质量制胜”,当前的微短剧正突破霸总甜宠、低俗猎奇等套路,全面融入主流价值传播。如聚焦古籍保护、时代变迁、传统非遗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家里家外》《醒狮》等都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爆款。我省推出的《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你好!天命人》等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今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微短剧里看非遗……山西表里山河,人文厚重,拥有肥沃的文艺创作土壤,如何以“精品化”破局,用“创新力”突围,创作出社会责任与情感共鸣兼具的匠心之作,既需要创作团队的精耕细作,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精准服务。
  微短剧行业正在迈入2.0时代,内容为王、跨界融合、AI赋能成为显著趋势。期待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晋味”微短剧,出圈出彩,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

陈力方

(责编:温文、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