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地生态安葬蔚然成风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节地生态安葬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近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暂行办法》,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采用树葬、壁龛葬、草坪葬、花坛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或不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释放出让节地生态安葬蔚然成风的鲜明信号。
  清明节前,运城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公益性集中生态安葬活动,包括树葬与海葬,安葬地点分别为运城市仙阁山庄公墓、天津市指定区域海域,对逝者的安葬费用,由运城市民政局全部承担。同样的节点,在太原双塔革命公墓区的一处节地生态葬公益性墓区,7名逝者家属为他们的亲人选择落葬这里,截至目前,已有23名逝者在此安眠。
  运城市继去年之后,今年再次进行公益性集中生态安葬活动,太原市小店区自去年9月起在全区农村推行惠民节地生态安葬的办法,此次则是省级层面出台有关政策……一些公益性墓区,没有立式墓碑,取而代之的是壁龛葬、景观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葬位,以及不留灰、不立碑、让土地循环使用的生态葬墓位……这是山西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生动写照,许多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让节地生态安葬蔚然成风,离不开系统性构建政策体系,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生态安葬形式多样化。从实际看,通过政策设计、设施支撑,探索“深埋还耕”“树葬公益林”等创新模式,能够加快村级公墓建设,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这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节约化,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大有好处。
  让节地生态安葬蔚然成风,终归是要改变千百年来养成的丧葬习惯,破除旧俗、成风化俗,采用新的安葬方式。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现在到农村去看,有的地方讲豪华丧葬“死不起”。与此相对应,城市墓地之昂贵,让人难以接受,不少市民抱怨“花得心疼、买不起”。
  殡葬改革作为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逝者的安葬方式,更是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切实提升政策落地的精细化水平,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等结合起来,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紧紧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从长远角度看,节地生态安葬是大势所趋,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观念、风俗习俗外,还有地区生态安葬服务供给不足、后续管理标准模糊等。努力改变现状,需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重物质形式转为重精神传承。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节地生态安葬,做到死人不与活人争地,甚而“见景见绿不见墓”,交出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文明答卷。当政策推力、文化引力、设施合力形成共振,让纪念超越形式,“逝有所安”才能真正升华为“生生不息”。

徐补生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