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加时 学子健康加倍
校园体育加时 学子健康加倍
课间10分钟增至15分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太原市和省内多所中小学悄然发生的变化令人欣喜。这些看似教学安排上的小改变,是对国家政策的有力响应,也让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强健体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相关调研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向好,柔韧性、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在部分年龄段群体中有所提升,但近视、肥胖、身体姿态异常等问题依然突出,并呈现早发、高发趋势。体质健康水平仍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短板。
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是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预防“小眼镜”、减少“小胖墩”“小焦虑”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从国家层面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长进行规划,不仅凸显了政府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我省积极响应落实,各地市因地制宜展开探索,通过增加体育课频次、延长课间时间、优化课后服务、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达标。太原市教育局日前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体育活动的七项措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确保每名中小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从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师资建设、数据监测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然,政策落实落地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学校虽然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但课程内容单调、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长效参与动力不足。基于潜在运动风险,学校也难以放开手脚。部分基层学校还存在体育设施陈旧、器材短缺、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以学业成绩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下,“重智育、轻体育”思想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和老师担心体育活动会耽误学习时间。
体育是中小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核心途径,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每天校园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应是质的提升。
要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更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锻炼习惯。太原市青年路小学增加旱地冰球和足球等项目,丰富学生运动内容。山西省实验小学中车分校通过“未来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早晨到校后自愿进行40分钟体育活动。高平市实验小学增设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等传统项目,融入“接力拼图”等创意游戏,并利用学校“金边银角”开设攀岩、荡绳过河等“小勇士”拓展训练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山西地域特色,我们还可开展武术、毽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能训练、球类等现代运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太原马拉松赛、汾河龙舟赛等品牌赛事,让学生体验竞技魅力。同时,引入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学生运动数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丰富课程形式,并借助“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要加强专业指导,打造人人出汗的体育课。教师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精准指导学生科学健身。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要形成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不断配备完善体育设施器材,提升教师体育综合素养,引导教师全员参与健康教育,增强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意识,细研管理办法,保障学生安全。可借鉴我省体育支教经验,建立高校与基层学校的定向培养机制,并将退役运动员纳入体育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专业性。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出现磕碰情况时也应冷静面对,理性解决。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营造“以体育人、以体强志”的浓厚社会氛围,让年轻一代真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为民族未来筑牢健康根基。
邬帅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