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祭扫、安全祭扫蔚然成风
让文明祭扫、安全祭扫蔚然成风
清明节临近,各地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祭扫高峰紧锣密鼓准备着。日前,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出“文明祭扫绿色清明”倡议书,希望广大城乡居民文明祭扫、安全祭扫、节俭祭扫,以实际行动践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共创美好家园。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每当清明时节,人们都会沉浸在对逝者的怀念中,以各种祭祀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感恩。直至今天,清明既是节气和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更显重要。尤其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渐成风尚,令人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清明节的博大精深正在于,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了中华文明德孝文化,能够让人们在祭祖敬先、慎终追远中厚植家国情怀、知敬畏懂感恩。
文明祭扫,首在安全。春季天干物燥、大风天气多,加之一些农事的恢复、踏青旅游者众,特别是上坟祭祀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看似排场热闹,实则方式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和发展,更严重的是带来火灾隐患,不仅使本来就极为严峻的防火形势更加紧迫,而且铺张浪费、污染环境。
绷紧防火之弦,一刻都不能松。每年清明节到来之前,各地都会发出文明祭扫倡议书,在城市采取合理设点、统一投放等方式,提供代为祭扫服务;在农村主要路口设置插花、树苗发放点,方便群众绿色低碳祭扫;在林区进山路口严防死守、设卡看管,全力强化人防、技防、群防,坚决看住人、管住火、守住山。
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从全国看,以往因明火祭扫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这警示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森林防火和禁燃禁放相关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入林区等禁火区域,不在路口焚烧祭品。同时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错峰出行,避免拥堵;遵守公共秩序,服从现场管理,共同维护祭扫场所安全。
“思念之意存于心,一束鲜花祭故人”。我省倡导文明祭扫、文化祭扫、人文祭扫,通过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种植纪念树等祭扫方式表达思念之情,通过“云祭扫”、网上纪念馆等表达思念,自觉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行为。以此树立文明新风、传承清明文化,大有潜力可挖。
不忘却过去,更希冀未来。文明祭扫让追思先人少了一些沉重,但仪式感仍存,同时多了一些温馨,标志着我们离文明更近。正如民政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我们提倡各地把清明节祭扫工作,传统的慎终追远、厚养薄葬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让人们从原来的更加注重实物祭扫,转移到更加注重精神传承上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积极响应倡议、人人有责,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自觉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行为,争做文明祭扫的引领者、移风易俗的践行者。一手破除陈规陋习、一手倡导绿色祭扫,我们就一定能够营造浓厚氛围、守牢安全底线,让文明、节俭、安全祭扫蔚然成风。
徐补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