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以制度创新叩开农民“致富门”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以制度创新叩开农民“致富门”
3月26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山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新闻发布。《山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这部涵盖粮食安全、产业融合、人才培育等九大领域的法规,不仅填补了地方立法空白,更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了“四轮驱动”的农民增收体系,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山西方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山西正以法治力量激活农村发展潜能,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制度创新构建农民增收新生态。《条例》最突出的价值在于构建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四维增收模型。这种立体化设计打破了传统农业增收的天花板,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农民纳入全产业链增值分配体系。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面临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困境,条例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路径,让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性收入;通过劳务品牌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这种制度设计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性重构了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
产业融合打造致富新引擎。《条例》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山西,这意味着要打破晋北杂粮、晋南水果、晋中蔬菜等传统农业板块的地理界限,通过“农业+加工+文旅”的模式创造新价值。以汾阳核桃为例,过去农户仅靠销售原料果,每亩收益不足千元,而通过发展核桃深加工和采摘体验游,产业链延长后的亩均收益突破万元。这种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正在吕梁山区、太行深处不断上演。条例鼓励发展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既是产业融合的载体,更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技能革命激活人力新资本。在忻州代县,经过培训的“代州辣妹”通过直播带火雁门关辣椒;在长治沁县,持证上岗的“沁州月嫂”在深圳家政市场供不应求。这些劳务品牌的成功,印证了条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前瞻性。山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过去长期依赖体力型输出,条例通过制度设计推动“体力输出”向“技能输出”转变。当物业服务、文化艺术等培训资源向农村倾斜,当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建立,农民正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财”的蜕变。这种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增加了即期收入,更增强了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
从太行的梯田到汾河的滩涂,从雁门关外的牧场到吕梁山里的果园,乡村振兴的法治蓝图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条例》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层面的增收设计,更在于构建了“产业—人才—治理”的良性循环。当农民从土地、技能和集体资产中持续获益时,其对乡村的认同感和主体意识将显著增强,进而反哺乡风文明与生态建设。未来,需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如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优化财政金融支持,让《条例》的每一款条文都成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王奋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