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筑牢春耕“压舱石” 织就丰收“防护网”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筑牢春耕“压舱石” 织就丰收“防护网”
三晋春光好,田间农事忙。当前,我省各地多措并举齐发力,春耕春管工作有序开展,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全省小麦预计3月中旬全部返青,目前,麦区各县正在对返青麦田组织春灌。全省1.4万余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服务。(来源:3月17日《山西日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春耕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其进展直接影响着全年粮食生产,我们各级各部门要牢记“国之大者”,强化组织保障,科技赋能,下好春耕春管“先手棋”,绘好田畴沃野“丰产图”。
要科技赋能,给粮食生产装上“智慧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智能农业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且能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在运城的小麦示范田里,农技专家手持智能终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实时监测苗情。这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让传统农业插上了数字翅膀。我省建立的小麦网格化管理机制,将13个科技小分队嵌入田间地头,如同为粮食生产配备了“私人医生”,从分类施策的“控旺促弱”技术,到精准施肥的“配方套餐”,这些科技手段正在改写“靠天吃饭”的历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持续升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为粮食生产装上“智慧芯”,配好“私人医生”,不断拓展监测范围和精准度,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方位、实时的数据支持。
要强化保障,筑牢春耕“压舱石”。一块良田、一粒良种、一袋良肥、一项良技,承载着春天的希望,决定着一年的收成。从全省90%以上的农资到位率,到完成3000 人次的农机手技能培训,再到金融机构推出的“春耕贷”产品、电商平台搭建的农资直供通道,我省粮食生产物资保障已经实现从“有没有” 到“好不好” 的升级。进化后,我们要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农资储备和调配机制,推动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和市场监管的严格把控,确保特殊情况下农资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于“春耕贷”等服务;用好区块链技术,让每一袋化肥的流向都可追溯,将更为可靠、优质、便捷和实惠的产品和服务输送到农村。
要强化组织,织就丰收“防护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俗话说,“农时不等人,过时错一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从我省建立的“旱涝保收”预警体系,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将干旱、倒春寒等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到全省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工程,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正在恢复土地的“造血功能”;再到在晋城的高标准农田里,排灌设施与生态沟渠构成了抵御自然灾害的“铜墙铁壁”。这种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的转变,彰显了我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背后,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能力。今后,我们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春耕备耕中的职责,加强协同配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效率,全力以赴确保春耕生产高质量完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一把米、一碗面,是千家万户的民生,也关系国家发展的底气。当技术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当物资的甘霖滋润着希望的田野,当防灾的堤坝筑牢丰收的根基,这幅春耕画卷正在诠释着新时代的“三农”密码。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不误农时不负春,用一个个辛勤耕耘的“微场景”,走好山西粮食丰产路,为我国“粮食连丰”贡献山西力量。(陈晨 张晓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