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共促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春潮涌动处,就业正当时。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决定组织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该行动以“聚力拓岗优服务春季攻坚促就业”为主题,旨在通过挖潜开拓就业岗位等多元举措,为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将就业创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青年群体的关心关爱,释放了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鲜明导向。
近年来,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就业政策呈现“宏观统筹+精准滴灌”的双向发力特征。我省持续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基层扩岗、创业扶持等多项立体化政策的支撑下,有效缓解了毕业生“总量压力”,但供需错配与“缓就业”现象仍然并存。
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再攀新高,达到1222万人,叠加考研考公热催生的“缓就业”群体造成的大规模就业时间差,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凸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道综合题、必答题,仍需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政策加持,搭建稳就业“四梁八柱”。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将为促进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需要以完善就业优先战略为牵引,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强化基层就业“强磁场”,扩容“三支一扶”,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百万就业见习岗位计划”为毕业生提供实践缓冲带。实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校企联动共建,打造就业“生态链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对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大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对高校来说,应深化供需适配,当好人才供给侧的“改革先锋”,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角色应着力从被动适应就业市场转向主动参与塑造就业生态。如建立民营企业提前介入学生培养的机制,实施民企高管驻校制,让企业派驻管理者参与课程设计,同步传递行业最新标准,共同打造长效发展的就业生态系统,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学科精准对接,夯实就业“基因工程”。高质量就业是检验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根本在于,积极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就业良性互动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该校不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从源头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极大地缩短了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周期。同时,探索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全学段课程体系,低年级侧重职业启蒙,高年级强化实践导向。实施就业“领墒植树工程”,全面构建全员参与、精准指导、全程服务“两全一精”的就业工作体系,使就业服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毕业生的岗位匹配度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就业支持,需政府锚定方向、高校锻造能力、社会提供舞台,只有三者如同齿轮咬合,形成“政策牵引—育人变革—生态支撑”的闭环,才能让青年学子在时代浪潮中有业可就、有梦可筑,大有可为、大显身手。
牛三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