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筑牢乡村文明之基
移风易俗 筑牢乡村文明之基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不振兴,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让年轻人“娶不起”,豪华丧葬费用让人感觉“死不起”,人情攀比让农民“还不起”等不良风气依然存在。这些现象不仅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传统美德的价值导向。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观念的滞后。如何转变,必须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首先,文化浸润“转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实践的动力。必须通过集中宣传、专题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让新观念深入人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和多项创新举措。例如,针对高额彩礼问题,强调要“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通过提供婚恋服务、就业支持等方式,帮助年轻人减轻经济压力,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在殡葬改革方面,提出“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也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文明的丧葬观念。此外,文件还首次提出“加强宗祠规范管理”“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这些举措直击农村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次,发展经济“去病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有的农村女方父母要彩礼,只是想为女儿的未来生活寻求一份安全感。那么,这份安全感怎么才能通过“非彩礼”的形式得到,归根结底还要靠当地的综合发展。只有持续改善农村经济条件,通过引导、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部分村民通过嫁女儿得到高价彩礼来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现状的现象。有人调侃说,郭晶晶嫁给霍启刚的时候,她的父母肯定不会首先考虑彩礼问题。事实的确如此,当人们不再为前途和未来担忧,类似“高价彩礼”的问题就会“不治自愈”。
第三,综合施策“树新风”。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关注高额彩礼问题,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指出,“以案释法、以案促治,涉婚约财产纠纷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遏制高额彩礼,既离不开司法“硬”招,也离不开风俗“软”招。比如,当下好多地方通过“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基层治理方式,引导农民自觉抵制陋习;通过“百姓厨房”“集体婚礼”等创新实践,为农民提供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这些举措既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了观念转变。
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的文明之基,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保障,但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习俗与文明的关系,更在于只能循序渐进引导而非强制推行。唯有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移风易俗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才能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形神兼备”。
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