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之风不可长
——让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铸魂①
高额彩礼之风不可长
——让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铸魂①
乡村振兴不振兴,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
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到,现在部分地方的农村还存在高额彩礼“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来往礼金“还不起”等问题。给彩礼“降温”,为婚姻为“减负”,再次戳中民生痛点,引发全网热议。
“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七金一果”……近年来,一些花样翻新的顺口溜,不仅道出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的现状,也刺痛着很多适婚年轻人的神经。由于家庭观念、人情攀比、经济原因、性别失衡等各种因素,部分农村地区索要高额彩礼的陋习屡禁不止,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彩礼,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有的年轻人因彩礼过高不敢结婚,有的家庭“一人结婚,全家举债”。不仅如此,高额彩礼还侵蚀了乡风文明,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人员表示,从大量纠纷处理中可以看到,高额彩礼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诀,反而可能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不利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长期稳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高额彩礼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农民生活幸福的大事。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期待。
事实上,破解“高额彩礼”的现实困局,破除“以财量情”的价值积弊,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积极施策,靶向治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6次点名“高价彩礼”,持续部署破解之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破解高额彩礼中,司法也尽最大努力兜底。民法典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同时,通过发布涉彩礼典型案件以案释法、以案促治,净化婚恋环境。
移风易俗贵在久久为功,治理高额彩礼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中央财办、中央农办相关负责人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所言:“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转变需要有个过程,农村移风易俗要避免用急风骤雨、‘一刀切’的办法硬干蛮干。需要常抓不懈、绵绵用力,德润人心、化风成俗。”
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利器,对引导社会风尚、规范村民行为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只要“规”得准、“约”得实,这把“金钥匙”就能开启基层善治新路径。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建议,“各地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不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两倍。”在大庄村,这个上限标准就是5万元。将彩礼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建议不失为一条合情合理的务实办法。还有些地方给彩礼“限高”,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并对“零彩礼”家庭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我省运城市盐湖区作为民政部确认的全国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推出具有盐湖特色的“德孝礼”,引导新人为爱“减负”,倡导婚嫁彩礼原则上不超过6万元,并将彩礼限额写入村规民约且公开上墙,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彩礼,源自西周“六礼”中的“纳吉”,是婚姻缔结时的神圣礼仪。新时代的“纳吉”决不应异化为利益的筹码和婚姻中的算计,高额彩礼之风决不可长。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陈力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