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供给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践行大食物观,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印发实施,其中提到“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大食物观之“大”,在于它延伸了传统的粮食边界,山间的果、菌、叶是粮,林间的畜、蛋、笋是粮,海里的鱼、虾、贝是粮,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大食物观之“大”,还在于拓展着食物获取的边界,统筹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多维资源,实现从“保产量”到“保多样”。
  我省实施“特”“优”农业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打造“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2024年全年新发展设施农业16.49万亩。大同市水产养殖面积339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934吨,全省第一。我省被称为“小杂粮王国”,拥有7大类120多种杂粮,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我省林草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丰富了我们的饭碗、富裕了农民的口袋,2024年干果经济林产量达到206.3万吨,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47万亩,全年林草总产值达到707亿元。这些鲜活的数据,生动诠释着我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发展理念。
  大食物观的践行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渔业、林下经济、草原畜牧业等产业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这种多元化供给体系也增强了食物安全的韧性,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统筹推进中,形成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大食物观的践行还倡导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功能食品就会逐渐成为消费热点,进而引导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
  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优质作物、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发展垂直农业和智慧渔业等。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必将重塑产业格局,比如山西春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苦荞麦降糖胶囊实现产值过亿,我省杂粮加工转化率已提升至50%以上,小杂粮正在完成从“温饱粮”到“功能食品”的华丽转身。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今,人们的主食吃得少了,肉蛋奶消费量上去了,有机粗粮、特产水果、山珍海味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来自“森林粮库”“草原粮仓”“海洋牧场”的食物走上大众餐桌,铺就我国食物供给的进阶之路,也为主粮供应减轻压力,让“三农”压舱石的基座更大,作用发挥得更稳。

王秀娟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