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抓住生态转型密钥 解锁生态高质量发展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日,2025年山西省林草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对2025年全省林草系统的核心任务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并明确,今年我省将在晋北地区打造“万亩级”规模化草种示范基地。此次林草工作部署呈现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从行政主导向市场驱动、从单一治理向系统修复的三大转型特征,为资源型省份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林草制度创新激活生态资源红利。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山西林草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远超常规生态治理范畴。从万亩草种基地的科技布局到林权证发放的产权突破,从碳汇价值变现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施策,山西正以系统化改革重塑生态治理范式。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为资源型省份转型探索出一条“绿富同兴”的新路径。

突破产权桎梏实现生态资源交易。此次将483万亩退耕还林地纳入不动产登记体系,旨在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落子。通过赋予农民清晰的林地收益权,沉睡的生态资源被激活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包。这种“产权赋能”模式,既解决了以往生态保护中“谁投入、谁受益”的激励难题,也为后续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铺平道路。当林农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家林地的碳汇收益时,生态保护就从行政命令转化为内生动力。

科技重构生态产业实现智慧种植。晋北草种基地的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太行山华北豹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自动识别种群动态——山西林草改革的科技成色令人瞩目。红枣、核桃主产县推行的高接换优技术,本质是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而“揭榜挂帅”机制打破科研壁垒,让高校、企业、农户形成创新共同体。这种“科技+制度”双轮驱动,正在将“靠天吃饭”的林果业升级为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

构建林草市场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山西林草改革实践在于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模板:通过产权界定激活资源存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质量,依托系统治理释放综合效益。但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生态补偿标准如何与市场接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如何完善等。未来需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绿色金融工具创新、跨区域生态交易等方面持续突破,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能抵押、可增值的“绿色银行”。(杨苏明)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