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绘农村繁荣新篇章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绘农村繁荣新篇章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四年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还向全国发出了动员令,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将乡村振兴战略细化、实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规划》为广袤乡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图。(新华社 1月22日)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在于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规划》的发布,正是基于对乡村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与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科学规划意味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精准施策则要求政策执行过程中,既要注重效率,更要兼顾公平,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产业升级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更要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文化的繁荣。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规划》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意味着,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激发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拓宽乡村文化传播渠道,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此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质量。《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还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增长点。
《规划》的发布,不仅是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以产业升级为经济基石,以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为精神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底色,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乡村繁荣、农民幸福的新画卷。乡村振兴之路虽长且艰,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迎来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焦跃伟 太原市万柏林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