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做强数字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破“屏”出“圈”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做强数字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破“屏”出“圈”
日前,由新华网、新华出版社主办的2024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太原)大会举行。来自科技文化创意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太原文旅的代表和嘉宾会聚一堂,围绕数智时代的文化创新、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以及“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场景、新路径、新趋势等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共同探索数字文化的美好未来。
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形态,日益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2024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太原)大会举行,必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破“屏”出“圈”,让山西历史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绚丽光彩。
要用好资源优势,打造彰显山西特色的文化数据库。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才能更好地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山西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璀璨绵长,尽管历史的云烟已经远去,但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还未出土的文物仍能带我们穿越回那些曾经的记忆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地加大对文物的修缮保护,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我们要用好资源优势,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山西文化资源,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集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打造彰显山西特色的文化数据库,把保护文物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让三晋文物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要用好科技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数据要素和信息技术是驱动现代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数字服务平台则是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在公共文化的数据汇聚、智能运维、赋能应用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太原市,太原热力集团职工书屋,容纳300种报纸杂志和1000份主流报纸的电子读报系统,可以随时为广大职工阅读和下载;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在职工服务中心平台设置“书香太铁”模块,广大职工不再受场所、时间、方式的限制,足不出户便可博览电子书三万种、期刊四百种、有声书一百种。今后,我们要充分用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区块链等新型科技的技术优势,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统筹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要依托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优化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服务普惠应用,推动“大屏”“小屏”跨屏互动,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要勇赴数字未来,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与科技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弘扬,也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比如,《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把山西古建筑、石窟艺术、古城遗址等元素融入数字文化产品。今后,我们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创新呈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要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破“屏”出“圈”。
当今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信,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山西必将持续完善政策环境、全面做好要素保障,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构建产业体系,进一步把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发展的新优势新名片,让山西历史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绚丽光彩,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陈祎 杨志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