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腊八粥香品廉韵 益气驱寒养精神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腊八粥香品廉韵 益气驱寒养精神
光阴似箭,韶华流转。伴着冬日的严寒,我们迈进腊月的门槛,年的气息扑面而来,最先嗅到的,是腊八粥的浓香。
腊八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民间习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腊的含义有三:一为“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祭祖祭神,即“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意思是攘除灾祸,迎接新春的到来,祈求来年安康吉祥。腊八节又被称为“廉政节”和“爱民节”。相传在元末明初之时,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正值寒天腊月,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监牢的老鼠洞里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将这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勤政爱民、提倡节俭、打击贪官,推行廉洁的吏风,严以律己的同时,也要求大臣们艰苦朴素。俭可养廉,更可救贫,他下令腊八节时吃杂粮粥,并让官员们舍粥济民,体恤民生,赋予了腊八节“爱民”的意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盛世虽无饥荒冻馁之景,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党员干部更应铭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以清廉、勤勉、务实之举,造福天下百姓。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谷粥飘香四溢,腊梅凌雪绽放,也预示着年的味道越来越浓,春天的脚步越走越近。山河远阔,人间值得,烟火浓郁,粥香安暖。对腊八节的回味,不仅是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珍视,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家在品尝甜蜜的腊八粥时,当牢记其背后崇善向仁、崇俭尚廉的内涵,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过节常态。正如《菜根谭》所言,“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述者乃所以为拙”。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避免追名逐利铤而走险。位高不如心安,只有设身处地为民谋福,身体力行为民实干,方能做到一粥一饭食得有味,一榻一席睡得安稳。
慢火煨炖吸五谷精华,持之以恒厚补精神之钙。用心抱柴烧好为民火,方得人间香甜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能抵御风雪,又能让暖意升腾,廉心增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除了品尝美味的腊八粥益气养生,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倡导清廉之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熬腊八粥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丰富的学问。当种种食材在慢火中炖成一锅甜蜜的粥,粥也不仅仅是粥,还是这年的味道和思念的美好,更是一种文化的升腾。我们学理论干事业亦同熬粥,既要猛火煮沸,集中时间和精力掌握其中要义,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慢火熬制,字斟句酌,认真研读,吸取个中精华,形成长治长效。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入脑入心,学到精髓,才能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风肃纪、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又进入新的一年。在这美好吉祥的腊八节里,让我们以清白之身的大米为主料,抓一把赤子之心的红枣赤豆,挑两粒淤泥不染的莲子百合,掬一捧低调务实的花生小米,加一勺纯净清澈的清廉之水,熬一锅正气升腾的廉味粥,温暖身心,以壮行色。(饶文波 李思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