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往往通过打造知名大楼、大桥等地标性建筑和亮化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特质,使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质。
  在生态文明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规划,不应只体现在人文环境上,也应体现在自然生态上。地球人口日益增长,人类活动越来越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给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据分析,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生存变迁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人类改造环境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自然界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环境污染业已成为城市亚健康的主要成因,而生态破坏则以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丧失、本土生物多样性衰退为主要标志。
  由于城市自然生态的丧失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衰退,近年来在城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了“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尤其容易导致孩子行为与心理上的问题。从环境生态学属性来看,城市人群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有学者据此推测,较少接触“真自然”是“自然缺失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亲近大自然、接受自然教育则为解决之良方。在以非生命的人工建筑地标来彰显城市人文环境的同时,重视打造表征本土生物多样性特质的城市自然生命地标,不仅可避免“千城一面”的形象雷同,最根本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应是简单的城市化妆运动,洁化与美化并不等于生态化。有环保专家建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开展近自然型地标性生物群落的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地、林地和湿地,以及郊区乡村的耕地、园地等类型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生态功能空间,可开展生态地标的构建。这种构建通过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在传统的“适地适树”基础上,推行”适地适群落“原则,采用乡土植物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可自循环、自维持、自更新的健康、稳定的城市自然生命地标。
  生态地标的构建,在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空间增值提效的同时,也为城市人群提供可亲近、可享用以及接近和认知本土生物的生态空间,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最终构建城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王建科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