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要培养全社会爱老敬老的新风尚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要培养全社会爱老敬老的新风尚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其实,这也是对全社会的要求。
要坚定爱老敬老的思想信念。“恰逢菊香处,浅酌茱萸杯。”重阳节,其民族文化含义是享宴高会,感恩敬老。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今天,品味重阳之美,重在有爱老敬老的思想自觉和坚定信念。千秋重阳节,历久弥新,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秋祀”,以谢天帝、祖先恩德。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国家层面和法律维度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就是对全社会爱老敬老风尚的积极引导,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好,站在法治的高度上,以多方面的实际行动爱老敬老。
要传承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四时佳节是重阳”,敬老孝亲是重阳节的文化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民族,自古讲求“百善孝为先”“诗书立业,孝悌做人”。古代历朝推行孝治天下,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礼俗互动中实现社会治理和调节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重阳节习俗虽呈现出地域性、多样性的特征,但“敬老孝亲”始终是各地各族人民的习俗核心主线,以“家”为核心的孝亲团圆意识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支撑。今天,重阳节成为我国法定的敬老节,重阳节孝亲团圆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度,更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诉求,也更需要我们爱老敬老必须从家庭做起,永葆优良传统,让其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价值。
要培养爱老敬老的全民自觉。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敬老深情,是我们社会的重要使命,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自觉。关键是全社会每个人都要能够认识到敬老是一种社会责任,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敬老就是敬自己。爱老敬老绝非“口号”,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从社会层面讲,重在适老型社会创建,提升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从个人方面来讲,重在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给老年人提供关爱与帮助,让老年人优先成为社会共识,让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成为我们社会持久的风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归根结底,守护好老年人就是守护好我们的未来。今天,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重阳节已然超越节日的具象,成为刻骨铭心的文化传承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滋养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从对父母的孝到对国家的忠,让我们深刻领会爱老敬老的社会意义,培养全社会敬老的新风尚,在爱老敬老中传承中华血脉,在生生不息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不断振兴。(贾合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