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常“减”不懈,让基层干部“轻装前行”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常“减”不懈,让基层干部“轻装前行”
深处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式主义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是基层减负根源所在,其之弊非一日之寒。病根未除,土壤还在,马不离鞍,缰不松手。因此,要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百姓服务。
巧用制度建设“长效之钥”,解锁基层减负“长久之法”。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如同“牛皮癣”,不仅“顽固”,“花样”还不断翻新。有的精文减会玩“数字游戏”,有的地方应用软件过多过杂……这些“牛皮癣”纠而复发,隐形变异,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手脚。正所谓“小事治事,大事治制”,解决基层减负的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健全长效机制,明确权责是为“车”卸载瘦身制度之本。各地各级党组织要理清基层应尽之责,消除基层应减之负,完善镇街、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杜绝“二传手”“传声筒”“遥控器”式“甩责”现象;要持续整合精简基层事务,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形成“人按职责干、事项制度办、上下一条心、干事齐动手”的良好局面。
妙启关怀干部“暖心之门”,铺就基层减负“畅行之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为“马”减压赋能,建强干部队伍是活水之源。“要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基层自然留不住人,要让更多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就得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激励力度,让其眼中有“光”,让基层干部愿以自身实现与国家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关怀,高度重视疏导工作,密切关注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为他们开辟倾诉心声和缓解压力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艰巨,需以组织担当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政治教育,强化为民初心,通过“先锋指数”量化评价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将社区服务等事项累计计分,充实城乡社区党建工作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携手并肩开拓“创新之路”,释放基层减负“活力之源”。基层治理是综合的科学体系,需要主体多元,久久为功,让“马”成堆,能拉得动、拉得好“车”。一方面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上级部门在下达任务和指标时,应充分考量基层的实际状况和承受能力,避免“一刀切”与层层加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基层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实践,根据自身特点与群众需求,灵活开展工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鼓励居民、驻地单位、“两企三新”等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要优化办公方式,将“马车”变为“智能车”,利用互联网技术,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行数据“一表共享”,业务“一端通办”,通知“一群传达”,数据赋能,解决变味儿“工作群”“政务APP”给基层干部增加的负担。(朔风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