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实践,印发《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太原市为40岁至69岁居民开展上消化道内镜免费检查,浮山县新开通到临汾的城际公交……一桩桩、一件件,有力标注我省以改革之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改革之力,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力彰显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暖。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就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关系群众的幸福冷暖和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但部分群体社会保障仍有不足。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民生管理服务新模式。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能上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成为最大期盼。要针对城镇挤、乡村弱等难题,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多样化成才。同时更好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从满足“量”的需求到实现“质”的提升。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民生实事只多不少,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今年省政府15件民生实事。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今年上半年全省民生支出2252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八成。民之所盼、改革所向。从分头办到集成办,27项重点事项清单“一次办理”“高效办成”;从部门“独奏”到协同“合奏”、地域“联奏”,公共服务更便民更高效……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三晋大地落地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够奋力书写山西幸福答卷。

徐补生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