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打造“博物馆之城”,共赏“锦绣太原”文明之美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打造“博物馆之城”,共赏“锦绣太原”文明之美
7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山西太原: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为题,报道太原近年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建设各类博物馆101座,平均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之城”显现雏形。
博物馆是保存和展示文物精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太原市围绕革命、科技、传统、民生做文章,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不仅为城市添新地标,彰显了城市精神文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而且探索出了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深挖资源,在“专”字上做文章。太原市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太原市已经建设各类博物馆101座,平均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之城”显现雏形。太原市目前有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今后,要深挖资源,用好资源优势,在“专”字上做文章,选择内容独特、国内外独有或少有的题材,兴办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博物馆,尽快形成一批在山西、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博物馆。比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将考古现场“搬”进展厅,让观众可跟随考古工作者了解考古发掘过程,也可以体验制陶与拓片、古陶罐和青铜修复器、绘制器物和纹饰等一系列考古基本功,触摸、体会太原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就是在“专”字上做文章的很好例子。
要科技赋能,在“活”字上做文章。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担负着文化保护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地博物馆都呈现出了“活”态,依靠科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比如,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厚重古朴、科技感十足。这座建在原址上的博物馆,不仅在文物保护上成效显著,巧妙地利用盗洞与外界交换空气,更借助科技力量让壁画动起来、“活”起来,打造出考古过程“L”幕三维动画、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别都华彩壁画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博物馆奇妙之旅。今后,打造“博物馆之城”,就要科技赋能,综合运用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裸眼3D等各种前沿科技成果,在“活”字上做文章,以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示,让“锦绣太原”千年文脉触手可及。
要守正创新,在“融”字上做文章。博物馆是奇妙的地方,像历史文化的“投影机”,也像当代文化的“发声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介绍,今年5月中旬,“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希腊雅典举行,当地大批民众前往欣赏了解中国石窟艺术。3D打印的石窟雕塑复制品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观展者还戴上VR设备,身临其境体验石窟之美。这是太原市守正创新,推动博物馆走出去的做法的一个缩影,不仅推进了文物原址保护、研究和利用,将博物馆作为展示三晋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重工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让一些专业门槛很高的“高冷”文物迅速“出圈”,成为广受欢迎的流行文化符号,对外展示和宣传了中华优秀文化。今后,我们要守正创新,在“融”字上做文章,结合城市文化遗产、园林景观、历史街巷、老胡同等城市文化,通过推进“博物馆+文保”“博物馆+城市”“博物馆+文旅”等方式,将博物馆之城建设作为城市历史轴线的延伸,用博物馆要素对城市空间进行重塑再造,培育古今延续、相互呼应、循环贯通的博物馆街区线路,形成一批特色博物馆文化生态圈、生活圈。同时,加快博物馆文物的走出去步伐,在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让文物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走进广大观众脑海之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打造“博物馆之城”,共赏“锦绣太原”文明之美。围绕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醋文化等不同类型具有三晋特色的博物馆,太原构建起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矩阵。相信,在未来,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一定越走越好,让更多的人共赏“锦绣太原”文明之美。(刘雁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