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让“菜篮子”更丰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立足全省蔬菜生产实际,在制定标准、技术攻关、打造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等多方面发力,持续推动全省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来源:7月1日《山西日报》)

民以食为天。每天吃什么,除了大米白面的主食外,“菜篮子”是否丰盛很关键。《山西日报》的文章介绍了我省持续推动全省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提档升级的成绩,让我们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山西农业发展的特色、强处,高效补短板,以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的发展与振兴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要因地制宜,打造蔬菜品牌。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南北横跨6个纬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夏秋气候凉爽,发展冬春设施蔬菜和夏秋冷凉蔬菜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我省已经形成了大同黄花菜、寿阳茴子白、忻定盆地辣椒、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夏县西瓜、沿黄节水莲菜、应县胡萝卜、永济芦笋等特色产业;同时,打造培育了新绛“绛州绿”、曲沃“晋之源”、长子“长子大青椒”、云州区“大同黄花”、寿阳“寿绿”、阳高“阳高红”等一批具有鲜明山西特色的蔬菜品牌。今后,我们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蔬菜种植布局,加强田间地头管理,打造特色蔬菜品牌,让蔬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要科技赋能,创新蔬菜品牌。今年以来,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等这些山西人以前从未涉足的农特产品竟然成为运城这片黄土地上的特产。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南橘北枳”的传统种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河东大地悄然兴起。但同时,如果不结合本地实际,可能就难以实现丰产,比如,我省中南部地区气候温暖,冬季日光温室不加温即可生产喜温蔬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只适于越夏延秋蔬菜和夏秋冷凉蔬菜的生产。为此,我们要结合本地资源实际,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推进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引入新的品种进行种植养殖,不断实现农业产业变革和迭代升级,持续创新蔬菜品牌。

要智能生产,擦亮蔬菜品牌。蔬菜产业只有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才能促进整个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擦亮蔬菜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比如,山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在太谷闫村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优化温室环境、配备弥雾喷药系统、绿色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应用、农艺措施调整,集成配套撒施肥、旋耕、起垄、铺管、覆膜、移栽、运输等环节的农机具,不仅实现了主要农事环节的机械化作业,而且在目标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栽培模式减少25%,水肥药投入减少15%,设施蔬菜轻简化率达70%以上。今后,我们要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新型智能设施设备、专用机械等的研发,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效绿色种植模式的创新集成,实现蔬菜的智能生产、绿色生产,不断擦亮蔬菜品牌,提升蔬菜产业盈利水平,进而让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陈晨 张晓波)

(责编:李琳、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