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让优秀传统戏曲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省文旅厅6月14日发布消息,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共有300个折子戏入选,我省与安徽省数量均为20个,并列全国第一。

折子戏,是指从全本戏中选出较为完整、比较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单独上演的戏曲表演形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出形式之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8月启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通过组织复排一批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旨在弘扬戏曲艺术本体,传承戏曲艺术精粹,发掘展示绝技绝活,培育戏曲骨干人才。我省20个折子戏入选,名列全国第一,这个成绩既充分体现了山西作为戏曲大省的使命担当,更集中反映了我省近年来加强戏曲创作的工作成效。

用足政策,传承经典,让优秀传统戏曲传下去。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现存38个地方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美誉。这些剧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戏曲百花园里的颗颗璀璨明珠,世代传承着山西这片热土上优秀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当前,从国家到省级层面都对经典戏曲再唱响高度重视,比如,我省每年统筹2200万元,按照每场补助5000元的标准,购买全省31个稀有剧种的公益性演出服务,扶持力度之大居全国前列;同时还举办了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此次,我省入选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创演单位全部是市、县两级艺术创作骨干机构。今后,我们要再接再厉,用足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传承经典,对已经形成观众集体记忆的情节、表演、唱段甚至是舞美,进行深度挖掘复排,保留好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戏曲传下去。

守正创新,老戏新排,让优秀传统戏曲活起来。戏曲,既要传承经典,更要守正创新。“修旧如旧”是古建筑保护的一项准则,但对于经典剧目复排未必适用。我省入选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除上党梆子《三击掌》《打铁》外,其余18个入选作品均为稀有剧种折子戏,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融入自我的体悟,从文本到舞台,展现着创新意识,如眉户《表花》、祁太秧歌《看秧歌》、临县道情《小姑贤》、凤台小戏《喜荣贵》、耍孩儿《送妹》、罗罗腔调《小二姐做梦》、碗碗腔《寇准背靴》等。今后,我们要守正创新,老戏新排,兼顾新与旧,在保留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做出符合时代价值的新诠释,在满足老观众记忆需求的同时,成功圈粉新观众,让优秀传统戏曲活起来。

搭好舞台,破圈引流,让优秀传统戏曲火起来。经典戏曲拥有广大的潜在受众,一旦复排上演肯定要比“白手起家”的新创作品更具召唤力,对于院团而言性价比颇高;但是,任何一种剧种,如果失去了年轻观众的积极参与,仅靠中老年人的追捧,是没有未来、没有生命力的。歌手刀郎创作的《罗刹海市》歌曲,被各地剧种翻唱,圈了很多“流量”,让不少剧种通过传承创新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样,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太原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云上艺术节),“濒危戏曲剧种剧目云展播”版块,我省20余个濒危稀有剧种亮相云端,对我省濒危剧种再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利用好抖音、网上剧场等新媒体,搭好线上线下舞台,将经典戏曲搬进网上剧场,融入互联网文化,与新兴数字媒介协调共生,为表演和观众打开连接的新通道;要加强与年轻观众的互动,开展网上教学,让优秀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见,并且喜爱,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互联网时代稀有剧种的新兴“票友”,让优秀传统戏曲火起来。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我们挖掘山西“文化富矿”,用足政策,守正创新,搭好舞台,让优秀传统戏曲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保护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给观众带来更丰盛的戏曲饕餮盛宴,让更多的人享受戏剧之美。(邢云鹏 武旭峰)

(责编:刘 洋、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