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筑牢“三北”绿色长城 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筑牢“三北”绿色长城 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6月17日,《山西日报》刊发《逐绿奋进 筑牢绿色长城》文章,对我省持之以恒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进行了介绍。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防线,也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我们要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三北”绿色长城,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要提高站位,让“万里风沙”化为“绿色长城”。“三北”地区是我省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自1978年启动实施“三北”工程以来,我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730.5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启动之初的8.3%提高到17.91%,用树苗“缝合”了三晋大地“绿化断带”。新征程,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贯彻中央领导对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三北”工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推进“三北”工程使命感,以守护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保障,把“三北”工程作为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建立山西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布局国土绿化、小流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让“万里风沙”化为“绿色长城”。
要科技赋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北”是系统工程,不能就沙谈沙、哪疼医哪,必须提高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水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北”工程四十多年来的实践,我省探索出“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突破的战略,采取农林牧、带网片、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建成完整的区域性防护体系”等经验。新征程,我们在用好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秉承科学严谨态度,进一步探索 “三北”工程科学绿化新质生产力。要围绕“三北”工程,进一步开展“三北”工程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新型实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攻关,加大林草先进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打造一批科技示范样板;要加强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大乡土优良林草品种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种选育、审定力度,强化采种基地、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要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林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增加三北工程防沙治沙内生动力。
要聚焦民生,让“绿色长城”续写“时代奇迹”。防沙治沙不是“一阵风”,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筑牢“三北”绿色安全屏障;更要聚焦民生、统筹施策,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我省三北地区孕育了以“右玉精神”为代表的“山西三北精神”,累计带动了1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统筹生态民生、协调增绿增收的新路。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加大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的选树、宣传、表彰等力度,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同时,要坚持治理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把工程与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与区域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让沙漠“出圈”,带来“好风景”,为人民群众带来“好钱景”,实现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让“绿色长城”续写“时代奇迹”。
“三北”工程建设,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我们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提高站位、科技赋能、聚焦民生,筑牢“三北”绿色长城,让三晋大地更绿意盎然,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继续创造新时代“三北”工程山西新奇迹。(张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