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科技“搞”农业,大有可为!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科技“搞”农业,大有可为!
“一孔闲置窑洞可以容纳300筐花生芽,生长周期10天,净赚1000元……”每次算起这笔账,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圣人涧镇上岭村村民李福邦都很高兴,跟着运城学院的老师们,他在村里学了门赚钱的技术——种花生芽。日前,新华网刊发《山西:一群老师“搞”农业 闲置窑洞发新芽》文章,介绍了运城学院利用科技帮扶上岭村村民致富的事迹。
上岭村是运城学院的定点帮扶村,该村不仅资源紧缺,村民自嘲耕地“人均半亩地”;而且村里常住人口60岁以上的村民就有近200人,占到全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对无资源、无年轻劳动力的窘境,运城学院通过发展花生芽菜种植的项目,不仅成功帮扶上岭村村民实现了致富,而且对我们各地如何科技“搞”农业也有借鉴意义。
科技“搞”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花生芽也叫“长寿芽”,是对花生种子进行浸泡、催芽后,在避光条件下培育出的绿色蔬菜,生长条件要求高,具有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需要劳动力少、经济效益好等优势。上岭村虽无资源、无年轻劳动力,但有很多闲置的窑洞资源。运城学院因地制宜,利用该村窑洞建筑屋前透光、屋后避光、保温性好、冬暖夏凉的特点,大力培育花生芽项目,帮助村民实现致富。对我们各地来讲,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只要我们发挥好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就一定能用好科技,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搞”农业,必须勇于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无资源、无年轻劳动力的发展窘境,运城学院大胆创新,最终找到发展花生芽菜种植的项目,既适合老人们干,又能在耕地紧张的上岭村扎下根来,帮助村民实现致富。对我们各地来讲,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是对人类生活的一次深刻改变。同样,在农业方面,科技也大有作为。我省今年以来出现的大闸蟹、罗非鱼、南美对虾等“新特产”,都是勇于创新的体现。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就能让昔日的地域劣势变成了优势。
科技“搞”农业,必须连接市场。农业本质是市场弱势产业,尤其对于小农经济农业而言,更是严重的市场弱势。花生芽菜种植项目,也需要稳定的销路,才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平陆县委、县政府,运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花生芽为主的芽苗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对我们各地来讲,科技“搞”农业,还要坚持市场牵引、资本带动,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将农户与市场联结在产业链上,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让更多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搞”农业,大有可为!当前,随着现代信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的全过程,生产和管理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农业更具有“智慧”。相信,随着我省各地不断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连接市场,诸如上岭村花生芽菜种植等好项目、好典型、好经验,一定能在三晋大地不断涌现。(张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