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山西晋善晋美 何以再度出圈?
文脉山西晋善晋美 何以再度出圈?
巍巍太行,滔滔黄河。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山西是重要坐标。从黄河流域文明到“剪桐封弟”、晋商称雄……表里山河,风云激荡,岁月无声走过,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诗。文脉山西晋善晋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频繁登上热搜:2024年山西旅游市场火爆,4月7日,山西·文旅云发布《山西省2024年清明假期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清明假期,山西省日均接待游客量超越元旦假期,在中部旅游目的地省份中排名第一。“五一”期间,太原市因任贤齐、薛之谦演唱会,带动“五一假期酒店订单同比增长105%,并上榜“五一”租车前往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山西旅市场火热,经济复苏,假日文旅市场延续火爆态势,越来越多游客慕名来到山西,探寻被誉为“地上博物馆”的无数山西瑰宝。山西文旅频繁“出圈”——这是山西文旅崛起的信号!
为迎接今年后续假期,再推文旅的旺季“高峰”,山西省各市文旅部门总结清明、五一接待经验,进行详细而全面的部署,全力以赴迎接游客,强力保障文旅市场平稳有序,旨在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管理水平、打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但为进一步激活晋地旅游市场,为游客带来一场难忘的文旅盛宴,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山西人文资源待开发,部分历史建筑认知度低。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尽管山西人文资源丰富,但部分潜在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推广,例如王家大院被称为“三晋第一宅”,但知名度却远远不及乔家大院,而参观过两者的游客,对王家大院的震撼不遑多让;全国仅有的三座半唐朝遗建: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虽全分布于山西,但由于景点分布过于分散,未能形成交通流畅的综合性观光目的地。
文旅融合挖掘不充分,景区数字化赋能待提升。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云冈石窟等新一代景区不断开拓创新,使三晋大地重新焕发活力,但部分景点的文化深度挖掘仍有不足。除去基本的观光服务外,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和国风融合起步较晚,游客缺乏多层次的文化引导,难以融入山西千年的历史文化。因此需要多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山西文旅资源的开发问题,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延伸产业链条未闭环,游玩多旅居少体验感弱。山西旅游景区大多存在硬件配套设施不足问题,上厕难、排队长等问题亟待解决;清明节受假期时长影响,省内游客是旅游市场主力,大多为近程旅游,过夜率低影响旅游经济提升。由于五一有五天长假,根据小猪民宿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中长线旅游火热跨省游占比67%,太原市上榜假期民宿预订增速最快城市,为后续国庆、明年又一轮假期激活打样。在当地的消费越多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支出都会增加。有利于当地旅游企业和商户的收入增加,促进整个山西旅游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市场定位、舆论营销、IP打造、优化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以推动山西文旅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找准定位,以城带省,塑造品牌。悠久的历史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最珍贵的地方。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一项,这里便上启大唐,穿越宋辽金元,近至明清,成为当之无愧的古建大省,更以现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享誉中外。以“古建之乡”山西为主题,开展文旅营销工作,“以城带省”,塑造山西文旅IP。
首先,打造线上“山西文旅博物馆”,利用网络热度、自媒体平台,多方位多角度,介绍山西古建特点与文化,让古建复活,文物与人对话。其次,做活线下“山西文旅博物馆”,针对山西客源,把握周边重点客源地,强化南北客源流通,塑造山西文旅IP:“以城带省”,集中向一个城市聚焦,以太原市作为省域文旅综合集散中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连通各市分散的旅游景点,“以线带面”充分宣传山西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专用公路。宣传朝拜古建线路,沿着林徽因、梁思成探寻真古建之旅,用六天五夜解锁晋北珍贵古建:晋祠,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佛光寺等地。推广晋北、晋南旅游公路自驾游,推出“国宝中的山西”主题游径以及系列精品线路。此外,便捷的交通也是景点爆火的重要前提,同时山西的一大短板,为弥补这一短板,旅游公交大巴的存在至关重要,做到旅游景点大巴专项服务,景点对景点接驳,使游客有游览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可大大节约游客时间。
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晋韵新篇。首先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拉长延伸旅游产业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设计更多“旅游+”的新型综合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市场向“商养学闲情奇”发展,推出咖啡街、文创古着店等融合当地文化特色类商店的特色艺术街区,打造一批夜间文化和年轻人旅游消费集聚区,增加人间烟火气;借鉴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打造平遥古城夜经济,推广汉服游山西,拍照打卡、古建研学两手抓,建议成立一个关于山西古建文化、晋商文化融合的书院或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转变发展意识。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场转换,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融入整体旅游活动中,深化与诸如故宫博物院等知名的文创研发机构的合作,将“山西文创联盟”做大做强;同时鼓励文创企业与重要景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文创产品,结合各地自身的地域特色,讲好晋善晋美的“山西故事”,推出晋风晋韵的“山西礼物”,以展现山西的独特魅力;强化山西“国家宝藏”的数字化表达,优化完善云端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推广山西的“文旅+康养”产业,推进老年游主题,推出夕阳游旅游专车,策划赏花、采摘、疗养等活动,并设置赠送门票、奖品等福利环节,同时做好老年人出游风险保障,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及药品,优化相关老年友好性软硬件设施,吸引更多的老年游客参与,展示山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康养产业魅力,塑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形象。
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提升品质。重视网络监管与舆情处置,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涉及山西文旅市场的负面舆情,维护文旅市场的正面形象;强化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做到政通人和,做好人口大量涌入时的紧急救援、交通分流疏导、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将山西的好客热情体现在细节上,比如配套服务、饮食、酒店的床软硬、周边礼品等方面,严格监管酒店价格和商品物价,预防宰客行为;监管旅游团队,确保行程安全合规;提前考虑线下购票和如厕排队时间长、市内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建议一方面组织各地景区应急预案,加快完善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强化弹性供给,积极整合资源,引入移动环保厕所、合理安排出租车调度、增派现场管理维护人员等手段,着力破解景区游客如厕难、排队长等问题,不断提升游客在山西旅游满意度和幸福感。
“华夏古文明,地上博物馆,品历史,来山西”!来山西徜徉五千年文明,体味文化带来的震撼,感受与历史脉络的连接。
天津城建大学 张雅轩 杨艳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