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搭乘数字快车,让文物瑰宝更有“韵味”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搭乘数字快车,让文物瑰宝更有“韵味”
多年来,对文物的关注往往局限于专业“圈子”或小众的历史学、考古学爱好者,如何让更多普通群众喜欢上文物、了解其中蕴藏的历史内涵,文博工作者们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搭乘数字快车,让文物故事“出圈”则有了更多可能。(来源:5月15日,《山西日报》《数字为翼 文物瑰宝焕发新机》)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山西日报》的文章介绍,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仅省城太原的文物景区、文博场馆就接待游客达70.58万人次,门票收入超千万元。作为坐拥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套可移动文物的文物大省,我们要搭乘好数字快车,将一系列新技术融入到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等各个过程,让文物瑰宝更有“韵味”。
要搭乘数字快车,还原文物“底味”。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用激光扫描仪对文物碎片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AI算法快速寻找、匹配散落部件,就可用三维模型在电脑中进行模拟拼接,即可在不损伤文物的情况下构建起其完整结构。5月11日,在希腊雅典开展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通过“山”“佛”“人”三个版块,从晋阳城与天龙山、天龙山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研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展现天龙山石窟艺术,向世界真实展示了天龙山石窟的故事,便是我省数字文物复原工程的鲜活实践。今后,我们要以文物信息为基础,搭乘数字快车,打造集视、听、触、感于一体的历史空间,让受众仿佛置身文物原境与遗址原貌,还原文物“底味”,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互动和文化共鸣。
要搭乘数字快车,增加文物“鲜味”。5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在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乐师们用古琴、琵琶、箜篌等民族乐器,将壁画中夫妇宴饮图的演奏场景完美呈现,曲韵悠扬,引得观众连连喝彩。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开放以来,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一直是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此次乐师们用古琴、琵琶、箜篌等民族乐器,将壁画中夫妇宴饮图的演奏场景完美呈现,更是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结晶。对我们各地来讲,数字技术不仅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它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石窟、古建筑中的文物,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展示在我们眼前,实现从文物到场景的跨越。我们要搭乘数字快车,想游客之所想,做游客之所需,将文物动态还原,增加文物“鲜味”,不断丰富文物游赏体验,增添沉浸感、互动性、趣味性。
要搭乘数字快车,增加文物“潮味”。去年,山西省文物局推出了“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其运用AI、VR、AR、云服务等技术,将省内的博物馆、国保单位、文物遗址、精品文物等资源搬上了“云端”,为公众提供了查询、检索、导览、鉴赏、互动等服务。除此之外,我省各地文物单位还与不同领域进行跨界联动,通过短视频、动画、AI虚拟人、直播、游戏等众多方式,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上了文物。今后,我们要搭乘数字快车,在原汁原味保持文物形态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文物的数字传播渠道,增加文物“潮味”。要加大跨界融合力度,结合人们出游多元化的需求,提供更加接地气、冒热气的旅游产品,让文物的“网红”之路走的更稳、更好、更远。
搭乘数字快车,让文物瑰宝更有“韵味”。当文物拥抱数字技术,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我省不少文物搭乘数字快车,已经成功“出圈”。相信,随着我们继续搭乘数字快车,还原文物“底味”、增加文物“鲜味”和“潮味”,一定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三晋大地上的遗产,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邢云鹏 乔宝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