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3.5分餐厅”何以被“种草”?
【茶座】“3.5分餐厅”何以被“种草”?
现在,出门下馆子提前查看餐厅的评分,或者根据评分来选择餐厅,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的习惯。4.7分以上值得尝试,4.5分以下难以下咽——这似乎是大家默认的评分规则。然而最近,“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中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有些高分餐厅令人失望,反而评分较低的餐厅有意外之喜。
“3.5分餐厅”为什么会被网友“种草”?不想在美食上试错的消费者,为什么却反向“种草”低分餐厅?虽然其中不乏有人出于猎奇的心理想知道“这餐厅究竟有多难吃”,但更多的则是在高分餐厅“踩过雷”,所以自愿选择一些评分低、更加真实的餐厅。“3.5分餐厅”进入大众视野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平台评价的重新认知、理性看待。
前些天,笔者去某平台当地排名第一的一家火锅店吃饭。刚落座,服务人员便询问是否参加给五星好评送可乐的活动。“给好评送饮料”“带图评价送小食”……相信很多人外出就餐会听到服务人员这样的请求,并配合动手点评,甚至一些商家还提供代写服务,几分钟就能写出一个百字多图的高分评价。
平台评价体系的设置本来是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意见,将评分高的优质商家优先推荐给消费者,但不少商家却利用评价走捷径,绞尽脑汁在各个平台刷分控评,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当“刷好评”成为共识、花钱买教训成为日常,消费者对平台评价的祛魅就会成为必然,“3.5分餐厅”被热议也有迹可循。不仅如此,食物口味较为私人,每个人的喜好没有统一标准,再加上等位时长、服务态度、价格以及上菜速度等多种因素都会成为评价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参考评分时,消费者往往需要从冗杂的信息中提取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只看中差评”“只看最新评价”逐渐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经验。
当然,“3.5分餐厅”并不一定好吃,但消费者的选择却体现出他们对平台评价体系不健全、内容不真实的顾虑。同时,一些具有“逆反心理”的消费者,不愿意被平台绑架、被大数据束缚,选择低分餐厅,并表示不好吃就一顿饭而已,降低期待之后反而能发现一些蒙尘的明珠。
其实,在吃喝玩乐的各个领域,消费者都在重塑对平台打分的认知。不可否认的是,理性回归的探索不应当是刷分游戏的被迫选择,更应当是对真实信息的多样选择。平台需要探索更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和更加合理的展示机制,避免以竞价的方式操纵排名展示,尽可能保持中立、回归真实,这既是对商家的减负,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而商家也应当将视线转移到提高服务和产品的初心上来,毕竟消费者到店只是第一步,要留住新客,让品牌长红,还是要靠真材实料,当餐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触手可及的菜品和服务上时,自然会口口相传,口碑上来了,回头客也就多了。
高玮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