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走好“山西路径”,做好盐碱地利用大文章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8月8日,《人民日报》在“美丽中国·关注盐碱地治理”栏目刊发《农牧融合发展盐碱地变了样》文章,介绍了朔州市改良盐碱地的做法。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盐碱地虽不易治理,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治理盐碱地,“山西路径”亮眼。山西有450万亩盐碱地,如何治理盐碱地,山西农业科技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20世纪90年代,我省以大同盆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修造灌渠压盐洗盐、开挖排盐沟排盐,进行了集中连片开发治理盐碱地。从2000年4月起,当时的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开始了国际合作,建立了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项目研究成果随后迅速推广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等省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治理盐碱地,“山西方案”耀眼。我省大同盆地盐碱地面积最大,占全省的2/3。2009年以后,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先后在山阴、怀仁、应县、天镇、浑源建成了5个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重点研究和示范了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等不同类型盐碱区改良技术集成效果和技术体系,形成了“盐碱地改良—种草养畜—粪肥还田—培肥土壤”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方案”,并在国内科研和学术领域引起强烈反响。今年3月初,由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6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启程奔赴马达加斯加,开启了新的中非合作和成熟农业技术的输出之旅,也开启了治理盐碱地的“山西方案”向世界输出之旅。

  走好“山西路径”,做好盐碱地利用大文章。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世界难题。目前,我省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探索“山西路径”,不仅将大同盆地20余万亩盐碱耕地改良成为沃野绿洲高产田,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我省450万亩盐碱地治理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而且从施肥技术到提高粮食生产,从土壤改良到耕地质量提升,从生态环境治理到工农业废弃资源利用,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和借鉴的“山西方案”,用科研成果保卫了绿水青山,彰显了山西科技人的担当。

  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我省已经探索“山西路径”,推出了“山西方案”,《人民日报》的文章,既是对我省盐碱地治理的肯定,也是在激励我们再接再厉做好盐碱地利用大文章。相信,有山西农业科技人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邢云鹏)

(责编:温文、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