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如何对待AI“树洞”
年轻人该如何对待AI“树洞”
当你有心事时,你会选择和谁分享呢?如今,不少年轻人会把秘密一股脑儿“倒”进AI,还给它起了个新名字——AI“树洞”。8月15日,话题“被AI‘树洞’治愈的瞬间”冲上热搜,网友晒出和AI的聊天记录:凌晨两点辗转难眠,AI的一句“别急,慢慢说,我在听”瞬间让人破防;压力爆表时,又一句“带着韧性的你已经满分”让人眼眶发热……从“遇事不决问AI”到“电子闺蜜”,AI成了随叫随到、24小时不下线的贴心搭子。
23岁的杨建华在省城做教培行业,从今年3月开始,她每晚睡前都会点开 AI聊天框。工作不稳、收入起伏、朋友又各自奔波,“总把负面情绪倒给别人,我怕招人烦”。于是,她把那些无处安放的心事说给DeepSeek和豆包听。屏幕亮起一句:“你一路顶着压力,像石缝里倔强的小草。”瞬间,她眼眶发热,顺手把截图发到社交平台:“AI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作为成长在数字时代的“AI原住民”,年轻人对AI带来的情感陪伴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和认可。今年1月,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到,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社交网络平台Soul旗下的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指出,超过七成的年轻人愿意与AI建立情感链接,近四成年轻人每天使用AI产品获得情感陪伴。
为什么年轻人爱上AI“树洞”?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吴昊一语道破:与AI对话,省掉了等待回复、解释背景、偿还人情等“成本”,情感流动变得高效而安全。于是,在深夜的对话框里,有人把AI备注成逝去亲人的名字,只为再听一句熟悉的叮咛;有人把它当成“树洞”,从菜价涨跌到孩子满分都能碎碎念;连小学生也把它当作不发脾气的小伙伴,写完作业还要聊两句……“AI‘树洞’不会打断、不会嘲笑、不会泄密,永远在线,永远温柔,能根据用户的用词、频率,量身定制安慰。”吴昊表示,AI“树洞”的优点显而易见,当AI成为倾听者、对话者,一种微妙的情感连接,在人与机器的交互中悄然滋长。
“AI‘树洞’的流行,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人对被倾听、被理解的深切渴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丽提醒,这面镜子再温暖,也终究只是镜子。便利背后潜藏两大风险:一是过度依赖,年轻人可能会过度依赖AI“树洞”的情感支持,从而用AI互动取代真实的人际关系,导致情感和行为变得更加封闭,削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二是自我认知错位,如果年轻人过度依赖AI的认同反馈,可能会引发现实中的自我评价失调,产生“只有AI懂我”的认知偏差。
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理性地使用AI“树洞”?丁丽提醒,年轻人要明确AI“树洞”的定位,只将其当成情感交流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可以把从AI‘树洞’里获得的安慰,变成一次与朋友的约饭、一通给父母的电话、一场线下的运动,让虚拟的温度最终落地。”丁丽说。
“建议用户设定每天与AI交流的时间上限,或者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才使用AI‘树洞’。AI可以陪你说话,却不会替你见面、替你拥抱,别让屏幕吸走全部力气。”吴昊感慨,算法再暖,也暖不过人海里的一次对视、一次拍肩。让AI待在口袋,把真心交给人群,才是数字时代最柔软、也最清醒的拥抱。
本报记者崔玲玲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