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战精神 网聚爱国能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临近,从院线抗战题材电影的热映到抗战老电影修复后的弹幕海洋,从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到抗战纪念馆的火爆预约,一场抗战精神的传承正在上演。用弹幕刷屏向英雄致敬、在抗战纪念馆中触摸历史温度、以创意视频传承抗战精神……网上网下,大家共绘爱国同心圆。

创意融媒
让一幕幕抗战记忆更鲜活

  8月2日,晋城市一家自媒体工作室内,“95后”创作者李薇薇正对着绿幕调试八路军军服的数字模型。“我想要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左权、赵一曼等英雄的生平事迹。用年轻人熟悉的社交语境解构历史,能更好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李薇薇的话,道出了当前网络内容创作者对抗战精神的创造性解读。
  当前,抗战内容的生产呈现出了多元态势。抖音博主@文学博士小马哥以“历史照片+视频+口述”的形式讲述14年抗战史,网友评论上千条;荷兰小伙桑德请英国朋友创作关于“731”的歌曲,“擒我之兽,从未视我为同类,刀在他手,冰冷地划过我的身体……”网友点赞达1200多万;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剪纸、皮影等形式演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抗战主题碰撞出新的火花……网友们创意层出不穷,创作热情高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类生成式视频频频见诸网端。人民网推出《我的“同学”王二小》短剧,剧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重生”在新时代,成为孩子们的同学,短剧用AI技术还原当时日军进村场景,网友评论:“这样的穿越剧百看不厌”;央广网用AI技术再现英雄赵一曼生命最后时刻;本报AI山西融媒工作室推出《重读英烈家书,感悟战火中的家国情怀》,用AI模拟战场上烈士写家书的场景……
  AI的应用是数字赋能抗战作品创意的一个缩影。在科技的助力下,网友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唤醒抗战记忆,使英雄故事跨越时空,触动人心。他们或借助VR技术,“进入”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壕;或利用AI技术,让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重新展现笑容;或沉浸在红色主题的剧本杀中,体验先烈们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数字技术、创意表达,让抗战精神鲜活起来。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怡帆表示:“数字技术通过技术重构历史场景、构建社交传播网络,正在重塑抗战精神传承的生态体系。这种‘轻量化传播+深度化体验’的模式,既符合数字时代的认知规律,又为抗战精神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数字陈展
让一场场红色教育更生动

  山西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行走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场场革命文物展成为感悟抗战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最直观的所在。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今年6月下旬,记者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雄壮的《在太行山上》回荡在耳畔。6400多件抗战珍贵文物,将记者带回到了那个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而在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点击数字地图上的1190处红色旧址,可直观看到每个旧址的位置和相关信息;三维地图上的“战斗复原图”,全景式再现八路军的多场著名战斗;数字长卷可让游客“穿越”到抗战时期,向战斗在太行山的卫生员、记账员等提问……
  像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这样通过“实物+数字”陈展的方式,已成为我省众多展馆展出的主流方式。7月5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幸得有你山河无恙”红色教育活动在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启动。现场陈列了40幅经AI技术修复的抗战老兵海报,电子投影屏上循环播放着“烽火抗战 龙城英雄”AI短视频。视频中,老兵们仿佛正从硝烟弥漫的历史中走出。7月22日,山西博物院内,“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展出现场,观众通过触摸显示屏,即可360度观赏八路军用过的军号、五〇小炮等数字化文物,甚至能放大查看军号上的划痕和锈迹。
  “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馆长高林表示,“实物+数字”陈展为把文物文献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供了路径,以科技赋能历史、用影像复活记忆,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

影视表达
让一份份家国担当更厚重

  8月3日23时15分,在太原万达影城某影厅内,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在黑暗中缓缓滚动,影厅内却迟迟没有响起离席的脚步声。这部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的影片,通过一家照相馆老板的镜头,记录下了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的坚韧与抗争。截至当晚,该片上映10日,已收获票房15亿元,成为现象级的“抗战记忆载体”。
  电影中,老金拉动照相馆背景幕布,故宫琉璃瓦、西湖断桥、万里长城在布卷流动,地下室瞬间化作千里江山。“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电影中的众人呐喊着……影院里,当这一幕上演时,不少观众抹去眼角的泪水,孩子则握紧了拳头。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影视作品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线下观影热情高涨,线上讨论热度不减。截至8月3日21时,《南京照相馆》的相关话题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阅读量超100亿次,影片中“日军摔婴儿”的片段在抖音播放上亿次,让网友“咬牙切齿”“崩溃大哭”。8月3日,“电影《731》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引发8.9万网友在线讨论:“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铭记历史,很有意义的日子。”在新影片上映的同时,诸多抗战题材的老电影正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重获新生。B站不少UP主完成了对老电影的4K修复。在4K分辨率下,《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脸上的汗珠、《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衣服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这些细节的修复让年轻观众直呼“沉浸式体验历史”。
  “无论是线下观影还是线上热议,都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李清华看来,影视剧作为兼具艺术性与大众传播属性的媒介,它使家国情怀在认知认同与共情共振的双重熔铸中,升华为跨越代际的情感自觉,最终凝聚成吾辈自强的精神伟力。正如《南京照相馆》演员高叶所说:“推开电影院的门,走出影院,看到现在这样繁华的中国,就是这部电影的彩蛋。正是所有朴素、坚韧、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一个这样的新中国。”

本报记者张琦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