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侠:吟诵,将古文学习难题迎刃而解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传媒视点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品格、优秀传统都是国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国学中的孝道、诚信、谦逊等理念,对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目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于青少年而言,国学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板块。然而,由于其涉及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些晦涩难懂,学生也普遍难以把握朗读节奏,在学习古文时总是有些困难。日前,由国内首位国学教育博士后、中华吟诵研究会秘书长朱立侠编写的《行吟小古文》系列图书便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来。
  《行吟小古文》结合国学大师唐文治所编《高等小学国文读本》,实现古文典籍的现代转化与解读,确保了知识的可读性与准确性。套书分为初级篇和进阶篇,衔接中小学文言文知识,体现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循序渐进,分级阅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所有课文均配有专业的唐调吟诵音频及童声朗诵音频,贯彻“因声求气”学习法,通过吟诵调的抑扬顿挫来理解文章内涵,降低背诵难度,实现知识内化,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学得懂、记得牢,从而实现学古文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
  朱立侠,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行吟书院山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吟诵大会》《诗词中国》评委。治学领域涉及文言诗文创作、吟诵、国学教育、经学、朱子学、易学等方面。著有《唐调吟诵研究》,编有《传统吟诵概论》《吟诵研究资料汇编》《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等。近年来致力于吟诵和国学教育研究与推广。其新编著的《行吟小古文》系列共4册,包括博学卷、慎思卷、明辨卷、笃行卷,总共39篇课文,均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原文后不仅有故事大意便于理解,还附有近500个文言通用注释,并加入“故事大意”“寓言启示”“名物图解”“知人论世”“学以致用”等全新板块,涵盖中小学学习阶段必须要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是一套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古文的入门读本。
  在《行吟小古文》出版之际,朱立侠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的采访,对怎样学古文、为什么用“因声求气”学习法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他说“吟诵不仅是古诗文形式的活态,吟诵的声音还是我们体会古诗文韵味的载体,吟诵的读法也是我们理解古诗文言外之意的途径”。
  整套书充满特色,还贯彻分级阅读
  山西晚报:《行吟小古文》系列是在《高等小学国文读本》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为什么选唐文治先生的这个版本,而不是《古文观止》?
  朱立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近代的文化教育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没有了文言语境,《古文观止》在民国的时候就已经不被推崇了。于是兴起了众多的古文选本。我从选文精神、选篇难读和文章作法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唐文治先生的《国文读本》与《古文观止》的优劣。从选文精神来讲,唐文治选本注重人格精神与道德气象的作品,更有助于立德树人。从选篇难易程度看,《古文观止》开篇就是左传,用于开蒙太难,很难培养学生兴趣,而唐先生所选很符合教育学、认知学原理。本套书所选的均是寓言故事,很有趣味,能引人入胜。从文章作法来看,《古文观止》虽然也选了一些名家名作,但并未揭示文章的具体作法,而唐文治先生以桐城派的秘诀——因声求气吟诵作为引导,把文章的结构、作法都呈现出来,有助于学习。除了唐先生的良苦用心之外,我们在新编此套书的时候,加上了古文学习理论——知人论世、名物图解,还设计微言大义的阐发和学以致用的练习等,更具有教材的价值。
  山西晚报:看来《行吟小古文》系列有许多创新,也很有特色。
  朱立侠:是啊,唐先生的原书只有不加标点的原文和寥寥数语的点评,为了适应现代学生的阅读,也为了能够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读古文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增加了注释、译文和启示。除了大多数文言读本会有的内容,我们的解读更为深入,阐发微言大义,凸显经典价值,增长儿童智慧。其次,在形式上我们有较大的创新。每一课都配有唐调吟诵录音,以古琴伴奏,将传统雅文化互相结合,同时也附有朗诵录音,供不同人群使用,男声、女声、童声,异彩纷呈,可以学习,也可供欣赏。全书还由资深美编画师采用古典风格插画,栩栩如生,图文并茂,尤其侧重名物细节,便于格物致知,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
  本书在设计理念上也有创新,我们贯彻分级阅读,一书两用,小学生可读初级篇,注重字词训诂,有助于文言基础学习;中学及以上的孩子可读进阶篇,学会传统治学方法,解读微言大义,结合现实,修身立德。同时,还注重知行合一,每课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古文应用,以练促学、学以致用。
  山西晚报:古文怎么分级阅读?
  朱立侠:以原典文本为初级篇,加注释、译文,注重字词训诂,有助于文言基础学习,适合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以唐文治先生评语作为进阶篇,加以阐发,又补充知人论世、名物图解等古文学习法,解读微言大义,结合现实,修身立德,可供中学生乃至成人修习,主要以传授方法为主。因此,一书在手,自幼至老,可以常读常新。本书的分级,并非以字数区别,而是每一课都有初阶和进阶,是从治学方式上进行的分化。
  唐调吟诵,是古诗文教学的固有方法
  山西晚报:唐文治先生在教育界或者说吟诵界拥有什么样的地位?
  朱立侠:唐文治先生是清末到民国期间著名的经学大师、古文家、教育家,尤其在吟诵方面独树一帜,被学者称为“20世纪吟诵第一人”,他创造的“唐调”被称为“20世纪吟诵第一调”。唐文治先生处在古今文化大变革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到读经救国几个阶段。在清朝结束前期,他就辞官从教,先后担任上海交大、无锡国专校长,培养出众多人才,因此也被称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尤其是他在执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期间,克服种种困难,保存中华民族的文脉,培养两千多位国学人才,使得无锡国专成为国学家的摇篮。唐调吟诵是这所学校的特色,也是唐先生引以自豪的中国式读书法,在国际学联考察中国学校时备受赞誉。唐调是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吟诵调,它建立在著名的桐城派读文法的基础上,把江南的读书调进行优化,可谓强强结合,唐调吟诵,因声求气,缘情发声,对文章的性质、结构等都有较好的呈现,是读古文最佳的吟诵腔调。
  山西晚报:为什么要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文呢?
  朱立侠:吟诵是中华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方式。今天我们用西方式的朗读朗诵来学习中华经典,不仅难记难背,无趣无味,而且很难理解其深层的内涵和言外之意。吟诵不仅是古诗文形式的活态,吟诵的声音还是我们体会古诗文韵味的载体,吟诵的读法也是我们理解古诗文言外之意的途径。
  吟诵这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是祖先们几千年的总结和发明,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都知道唱歌比朗诵要容易记住歌词,所以吟诵有帮助记忆的功用。然而,这还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吟诵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
  所以,吟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吟诵的复兴,其意义在于找回了中华经典传承的方式,也就找回了古诗文教学的固有方法。
  山西晚报:吟诵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朱立侠:是的。吟诵可以激发兴趣、加强记忆,还可以即兴创编。吟诵的基本规矩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也就是即兴编唱自己的歌,自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吟诵还可以正音识字、深化理解。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是有影响的,读法中承载着意义,读错就会理解错,因而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由此出发,可以对古诗文进行深度、全面的解读鉴赏。
  汉诗文本来就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传承的,所以以吟诵的方式学习,就是以汉诗文固有的方式学习。如此一来,今天古诗文学习的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会吟诵就很容易学会创作,可以终生作诗,把作诗修身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
  “因声求气”,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
  山西晚报:既然是《行吟小古文》,那么吟诵也是这套书的重点?
  朱立侠:对。唐文治先生善于用不同的吟诵调来展现不同的文体特征,其录音包括古文、《诗经》、《楚辞》、儒经、诗、词、曲等七种文体,时间跨度从先秦直至清代,可谓历代文学作品吟诵的集成。其中《诗经》《楚辞》、诗词用“吟诗调”,儒家经典用“诵经调”,后世古文用“读文调”。以不同声音形式把不同文体特征活态地展现出来,生动形象、与众不同。《行吟小古文》的所有课文均配有专业的唐调吟诵音频及童声朗诵音频,贯彻“因声求气”学习法。
  山西晚报:怎样理解“因声求气”?
  朱立侠:唐文治先生强调读文首先要根据文章不同文体的性质而变化其调,或急或缓,或高或低。他的吟诵理论本于曾国藩在桐城派“阴阳刚柔”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文四象”说,认为吟诵的节奏、旋律乃至用气要根据文章阴阳刚柔的性质来进行,阳刚的文章就要读得快些、高些,阴柔的文章就要读得慢些、低些。通过不同声音形象来体会每一类文章的神气,这就是桐城派“因声求气”的秘诀。
  唐调吟诵讲究章法,善于平中见突,凸显文气。在整体均匀的节奏中,遇到入声字急读,以造成顿挫;平稳的旋律中,加上抑扬的尾腔,以造成跌宕,尤其是段落结束时的特殊尾腔,有升三度再降四度的大跳跃,奇峰突起,激荡文气。这个特殊尾腔是唐调韵味所在,被视为唐调的标志。
  山西晚报:现代课堂中有没有用吟诵辅助学生学习古文的教学实践?
  朱立侠:十余年来,中华吟诵学会和首师大吟诵中心、吟诵基地做了大量的吟诵推广活动。迄今为止,经过首师大吟诵初级培训的教师达12000余名,中级、高级培训的教师有1000余名。经过吟诵短期培训的教师和社会人士在10万人以上,全国有上万所中小学开展了经典吟诵和吟诵教学法。2018年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华诵”“诵读中国”比赛和“中华吟诵周”上,都看到了吟诵推广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成果。很多学生由不爱语文逐渐爱上语文课,爱上古诗文,甚至能创作诗词,通过吟诵,亲近了古诗词,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山西晚报:学生们需要多久可以较为熟练地吟诵古诗及古文?
  朱立侠:吟诵并不难学,它与唱歌不同,不要求五音齐全,它是读书,要根据汉字的四声、平仄进行依字行腔,而且具有即兴性,每次旋律可以不同,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也不存在所谓“跑调”的问题。吟诵的规则,大概都是“定性不定量”的,只要有长短高低、轻重缓急与四声平仄的配合即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感、理解和嗓音条件进行微调。唐调吟诵古文更为简单,整体上以平调为主,旋律变化并不大,所以便于初学,然而最有特色的尾腔,却要多听录音模仿一下,这是唐调“平中见突”的特点所在。唐调吟诵的难点不在吟诵本身,而是在对文章体式、性质、作法等方面的深入领会。当然,初学可以模仿经典篇目,几遍下来就能读得很像,掌握好主旋律和尾腔,就可以自由发挥了。至于说多久,因人而异,快则几个小时,慢则几天,都能掌握得很好。初学者多读多练,要用于开口,从炼气、运气,最后达到养气功夫,日积月累,定会有大收获。
  熟读成诵,是先儒最重视的读书方法
  山西晚报:作为非常适合系统启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作品,您建议学生如何使用《行吟小古文》这套书?
  朱立侠:第一要义还是吟诵,熟读成诵。这是先儒最重视的读书方法。近代朱自清曾说过,古文与白话不同,非读不能知其口气。唐文治先生也在《高等小学国文读本》的原书封面上说“务以熟读背诵为第一要事”。要提高古文水平,学会鉴赏和写作,必须熟读成诵,才能有语感。善读者,音韵铿锵,抑扬缓急,无不合度,使作者之精神跃跃于口齿间,则读者之精神,亦因以振奋。旧时教学国文,讲、读、背三者不容偏废,每篇文章均需四小时,第一小时为讲授期,第二、第三小时为诵读期,第四小时为答讲及背诵期。
  除了文本细读之外,本书较为用心的部分是传授治学方法,如知人论世、名物图解、吟诵方法等,学生们注意积累,养成习惯,对将来进一步深造甚有裨益。如有良师指点,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圈点法学习,可渐悟文法。唐文治先生古文选本均重视圈点,原书中叙事用密点,叙事中之佳者用密圈,议论之精要者用密圈,其尤精而有关于心术品性者用夹圈。本书则依照新式标点,虽不足以呈现传统圈点之妙蕴,而于句法、章法,划分较为明晰。
  山西晚报:您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朱立侠:《行吟小古文》现在出版的是第一辑四册,即唐文治先生原选《高等小学国文读本》的第一册,主要是寓言故事。其第二册选《史记》中“趣味”之文,第三册选《孟子》“凌空跳跃”之文,第四册按“雄健、诚挚、雅逸、怪奇、名隽、灵警、诙诡、恬适”八品文风选杂文,以八大家古文为主,教授古文门径。近年将着手编撰后三册。
  除了古文读本,我还将编写《行吟古诗词》,以中小学必背古诗词为主,加上吟诵符号,配上吟诵录音,从声韵分析的角度进行诗词鉴赏,继续本书的理念,教会古诗文解读的“四义”方法,授人以渔。同时,名物图解、知人论世等板块依然保留,还会增加古画、善本书影等,全方位融入传统文化,深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贵的人文精神。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白洁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