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AI造”谣言
避坑“AI造”谣言
动动手指,输入关键词,即可利用AI软件生成看似真实的网络谣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谣言迷惑性极强,往往夹杂着真实的新闻报道,令普通人难以辨别真伪,防不胜防。近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3起案件涉及使用AI造谣,包括“民警离职潮”“重庆爆炸事故”“广州限制外卖配送”等影响恶劣的网络谣言案。为何利用AI生成网络谣言的现象频繁发生?大家如何才能不被“带偏”?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AI编造谣言 令人防不胜防
“西安突发爆炸”“上海一地铁站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这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竟是利用AI软件编造的网络谣言。近年来,利用AI造谣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以热点新闻和随机网络视频为素材,利用AI短时间内就能生成数万条虚假的视频新闻,其中发布的多条视频浏览量可超过百万。
利用AI生成谣言造成的社会恐慌和危害也不容小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AI谣言中,涉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达到43.71%;近一年来,此类谣言量增速高达99.91%。长此以往,不但损害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声誉,也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行业更是AI谣言的重灾区。“打开社交软件,面对海量新闻,稍有不慎便会掉入AI编造网络谣言的信息陷阱。”太原市民赵佳楠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近日,某平台一个由AI生成的社会新闻引起了她的注意,视频介绍太原市今后将禁止外卖小哥进入住宅小区或楼道。“视频中有图有真相,还有各种政策文件以及专家的研究结论,我差点信以为真转发给周围的朋友。后来在博主评论区才看到‘内容疑似AI生成,请谨慎甄别’的提示。”赵佳楠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由AI生成的谣言还采用类似新闻报道的方式,其中夹杂着“据报道”“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正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抢修”“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等内容,一经发布,普通网民很难辨别其真伪。
山西传媒学院教师赵雯表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得利用AI编造谣言的成本变得更低,同时也增加了网民判断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难度。“以往,造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才能编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谣言;而现在,只需简单的操作,利用软件就能生成看似真实、实则虚假的照片或视频,这些AI编造的谣言契合了部分网友‘有图有视频就有真相’的认知,常常一经上网就会迅速传播,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比如,涉及公共秩序、食品安全、民生领域等方面的AI谣言,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赵雯说。
造谣成本低 传播收益诱人
“用AI批量生产爆款文章,轻轻松松月入过万”“AI制作图片、视频,单号日产500+,可多号操作,小白轻松上手”“无需洗稿,AI一天帮你搞定100篇原创”……打开检索网站,类似的“致富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推广此内容的博主更是数不胜数。
“内容平台会向流量高的内容和创作者给予点击量、阅读量等奖励,同时支付高额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不法分子利用AI批量生产谣言的违法行为。”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刘昊表示,在多起AI造谣事件背后,造谣者的动机主要源于造谣成本低、传播收益高。生产者只需给出关键词,软件便会自动抓取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并整合形成网络谣言或虚假新闻,全程无需付出大量人工劳动力,时间及经济成本也几乎为零。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日前公布的一起案件中,一家MCN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AI图文、视频,最高的一条收入高达700元,初步估算每天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经警方调查,实际控制人王某某共经营5家MCN机构,运营账号842个。
“网络上由AI发布的内容多以险情、灾情为主,或涉及民生、社会热点事件,大部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在其中加入夸张的故事情节、吸人眼球的猎奇成分,编造不实信息的同时引用新闻报道,就会获取网民的关注和点赞,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刘昊直言,在AI时代,信息鱼龙混杂,面对网络上的信息,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应自觉守护真相,学会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更加理性地判断,不可轻易被各类虚假信息裹挟,落入AI编造网络谣言的信息陷阱。
加大打击力度需多方合力
为治理AI造假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应加强信息来源标注展示。比如“自媒体”发布涉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必须准确标注信息来源;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等内容的,必须明确加注虚构标签。
“此次中央网信办发布的《通知》为打击利用AI编造网络谣言的个人和机构敲响了警钟,也在网络空间里竖起禁止AI造谣的高压线。遏制AI批量生成网络谣言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形成合力,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可感慨道。
“平台作为内容发布的第一道关卡,在鼓励创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杜绝、消除虚假信息传播的责任。”刘昊表示,平台应对信息来源进行多次核实,对内容中夸张、猎奇的成分多加审核,优化涉及AI内容的流量分发和收益分成机制,压缩不法分子批量生产谣言的牟利空间,让造谣者无利可图。
王可则建议,相关法律部门要加强法律研究和适用,提高造谣者、传谣者的违法成本,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造谣犯罪的认定标准,加强行刑衔接,对AI造谣者进行“精准惩处”,做到罚当其罪、罚当其过。
“广大网民也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识别防范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理性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随意发布、转载、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山西传媒学院教师赵雯说。
本报记者梁尚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