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情绪商品成消费新热点
虚拟情绪商品成消费新热点
期末考前入手“加油包”,“自动发货”后选择的油气田立马启动,为其指定人加油、打气;备考时购买“云监督”服务,便有监督员时刻盯紧你的学习进度……进入考试季,多种虚拟情绪商品走俏电商平台,主打的就是一个“精神寄托,心诚则灵”。
“电子祈福在00后中很流行”。一场求职面试结束后,忻州小伙刘瑾璇入手了一份“好运喷雾”,为自己成功“上岸”增添积极心理暗示。“不同于寻常网购,虚拟情绪商品无需发货,消费者收到的可能是一条祝福、一个表情、一份愿景,让不安的情绪找到了‘电子出口’。”刘瑾璇表示。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现有百余家店铺正在售卖“通用智商+1”“好运连连脑”“心想事成脑”“学霸脑”等虚拟产品,售价低至1分、高至26元,售价从几角到几元不等,销量最高的卖出超20万单。看似“无厘头”的商品,却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好评:“物超所值”“我确实变聪明了”“希望贴上‘好运’标签的祝福能真的带来好运”……
此外,除了祈福型商品,这些店铺还销售“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等娱乐型、陪伴型虚拟情绪消费品。销量超100万单的“虚拟蚊子”,据称可让“蚊子”精准“咬人”,下单后商家会向买家指定的账号发送模拟蚊子振翅的“嗡嗡嗡”音频,给收货者“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售价1元至50元不等的“树洞倾听”服务,下单后通过在线聊天或语音通话等方式,获得陌生人的倾听与开导,让情绪得以纾解。
心理咨询师贾永超认为,虚拟情绪商品的走俏,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趋势,他们更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体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由使用价值向精神价值拓展,情绪价值成为了推动年轻人消费的“助燃剂”,年轻人追求商品所附带的情感共鸣、情绪反应及精神满足等,商家大胆创新情绪资源挖掘,“情绪经济”正不断解锁出消费新场景。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消费者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然而,目前虚拟商品还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情感抚慰,甚至有些商品打起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通过低俗类产品传播黄赌毒,导致消费者沉迷于虚假情感。对此,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琴认为,商品可以虚拟,规则不能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商家或平台在售卖虚拟商品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应当在商品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虚拟商品进行统一标注或下单时进行提醒等方式,告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以免发生消费纠纷。同时,年轻人要把握情绪消费的边界,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底线思维,避免陷入数字化情感漩涡而影响理性生活;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虚拟情绪商品的准入标准,加强监督,引导理性消费。
本报记者刘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