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担负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刘夏怡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论述表明,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承担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牢记嘱托,坚持正确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何处去作出了阐释,为我们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奠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其二,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第二个结合”等重要论述,明晰其重要意义,领会其思想精髓,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引航掌舵;其三,要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盘活文物资源、揭示文化精神、充实文化自信,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
以文铸魂,共同构筑丰富精神家园。“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其深沉而厚重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不断推进的命脉所在。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显著特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构筑起了丰富的精神家园。构筑精神家园,首先要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探索始祖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激活文化包容交流互鉴的精神气质,弘扬各民族紧密团结“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其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吸收其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最后,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建自信的民族精神,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守护根脉,传承保护珍贵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资源,将它们守护好,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传承保护珍贵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文物的修复抢救工作,健全完善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持续提升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研究与阐释,既要以国际化视野建设中华文明研究的理论高地,同时也要整理、研究和阐释始祖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其文化精神与价值;最后要加强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依托出土文物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华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不断激活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使珍贵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促进推介,传播国际交流中国声音。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得益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且持久一贯的文明理念,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处世智慧、为人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原因。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方向,其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使命,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重大使命。其一,要把握好“一带一路”这一重大机遇,立足独特的门户优势积极主动联结好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推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发挥“一带一路”的人文纽带作用;其二,要利用好重大节会这一重要平台,通过举办纪念孔子诞辰、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其三,要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重点领域,打造以长城、明清皇宫、敦煌莫高窟、苏州古园林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标识、文化形象,在世界文明舞台中展示具有辨识度的中华文明形象。(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