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来“抢饭碗”了
虚拟主播来“抢饭碗”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AI虚拟主播走进了大众视野。从直播带货到新闻播报,从跨年春晚到品牌广告,虚拟主播亮相频频,凭借多维度、全感官、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成为时下的“主播热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虚拟主播何以备受欢迎?真人主播们的“饭碗”还端得稳吗?12月中旬,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直播带货
性价比高受好评
“这款土鸡蛋,蛋清黏稠、蛋黄红润,每天现捡,才保证了Q弹的口感!”12月10日晚八点,京东言犀虚拟主播桃子神采奕奕地讲解着面前的产品。相比真人主播,桃子的专业性可一点不弱,产品产地、特性、卖点介绍头头是道,与用户玩梗互动金句频出。
短视频直播近年来成为电商领域的“标配”,虚拟主播的出现,也给直播带货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网络直播行业延续了良性发展态势,以数字人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新兴产品技术帮助实现行业降本增效。
“虚拟主播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节省人力成本,不需要搭建真实直播间,节省设备费用,性价比非常高。”某品牌视频直播间的运营者刘育介绍。虚拟主播的外形、声音、动作、表情都可以根据品牌和场景的需求进行定制,“只需在相关设备中输入文本,就能自动生成直播内容,还可支持实时弹幕互动,吸引更多关注,提升品牌直播效益。”刘育说。此外,虚拟主播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不需要支付高额的薪酬和分成,也不会涉及版权、合同、税务等法律风险。
据了解,根据数字人物的图形维度,常见的虚拟主播有两类:一类是2D数字人,其内核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真人的图像、声音,经过机器学习,利用唇形驱动、动作驱动等算法,生成有表情、有动作、能实时互动的虚拟主播,短视频平台常见的带货数字人便是此类。另一类为3D数字人,这类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涉及真人扫描、3D建模等技术,从面部轮廓到服饰场景需要自定义打造,往往以动画人物形象出现,适用于虚拟IP人物的制作。
视听节目
个性趣味受青睐
除了直播带货外,虚拟主播还在广电融媒体等领域“上岗亮相”。“心共黄河水,气同万里合。黄河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记忆……”11月9日,身穿黑色西装、面带大气微笑的“晋小新”清晰流利地向观众播报2023黄河非遗大展的新闻。“这位主播不仅颜值高,业务能力也很强啊,动作神态、语气语调专业范儿十足,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人呢。”太原姑娘侯晓涵感慨道。作为山西日报推出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晋小新”运用语音合成、人脸识别、人脸建模、图像合成等多项技术,可实时在线、随时播报、远程互动,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体验。
在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各类传媒机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新变化,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主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业界前沿团队推出的AI数字主播“任小融”正式“上岗”,任小融的聊天不只有文字,还有实时的虚拟人物播报,用户仿佛正在与一位健谈的主播面对面聊天。杭州亚运会开幕之际,中国新闻社上线虚拟主播“新妹”,在9月23日发布的首期“‘新妹’带你看亚运”节目中,惟妙惟肖、神形兼备的“新妹”引发众多网友点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推出总台首个拥有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其原型是来自总台的财经主持人王冠,“AI王冠”在播报新闻时的神态、声音与真人几乎无异,让人难辨真假,并且拥有强大的信息汇聚能力。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此外也提到,要探索短视频主播、数字网红、直播带货等虚拟形象在节目互动环节中的应用,增加个性化和趣味性。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周怡帆表示:“要善于运用虚拟主播的诸多优势,为其赋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想人格特质,使虚拟主播能更好地承担起公众人物的责任和使命。让虚拟主播不仅能播报新闻、直播带货,还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产业发展
亟待升级新突破
虚拟主播频频“上岗”,是否会抢主播“饭碗”?周怡帆认为,从现有的各类虚拟主播来看,缺乏真实感、交互性不足、动作不自然、问答反馈慢等客观存在的痛点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即时互动是直播带货完成交易转化的关键一环。虚拟主播要想真正吃上主播饭,尚需突破技术瓶颈。
在传媒领域,虚拟主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周怡帆表示,新闻工作者的容貌、动作、声音、神态,虚拟主播能够学习得惟妙惟肖;但新闻人的见识、判断、创意、情感等核心能力,还远不是虚拟主播所能取代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的信息显示,目前,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建模效率相对较低。同时,虚拟人的算法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亟待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虚拟主播产业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形象同质化、人设不鲜明、一哄而上等问题。接下来,明确定位、差异化发展,将是虚拟主播寻求突破的方向之一。
去年,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虚拟数字人处于产业风口,承载着我们的无限想象,正逐渐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随着监管力度加强、技术水平提高,虚拟主播将以低投入、高产出、续航久的内容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网络生态健康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刘慧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