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杏花村》到《诗经·风》的再创作
宋安群:这是我与山西的缘分
从歌曲《杏花村》到《诗经·风》的再创作
宋安群:这是我与山西的缘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杏花村,且听牧童歌一曲,短笛横吹天放睛。
……
这是歌曲《杏花村》的歌词,词曲均出自广西的音乐、文学界人士。整首曲子曲调悠扬,别有一番风味。这首山西题材的歌曲,因有广西山歌和山西音调结合来演绎的因缘,有望能在三晋传唱。
是什么原因让广西人写了一首与山西有关的歌曲?《杏花村》的作曲者之一宋安群说:“我们几个合作者都去过山西,去过杏花村,喝过汾酒,那个味道我们至今还想念着。其实这首歌还没有大张旗鼓地演唱,名声就传到山西去了!大概是一种缘分吧……”
宋安群,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人,曾任县、地文工团作曲、编剧和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全国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副会长。出版小说、散文、戏剧、古典文学评注、民间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等著作单行本14部;演出、发表大型剧本13部。音乐剧剧本蝉联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学术著作和剧本四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艺最高奖铜鼓奖。还曾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中国广播剧学会专家奖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本创作奖金奖、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最近,宋安群还完稿了一部研究《诗经》的新作,今年年底前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近日,山西晚报对宋安群进行了专访。说起与山西的缘分,他说不只有杏花村,还有悬空寺、应县木塔,《诗经》和民歌。
念念不忘杏花村 喜欢探索中原文化
山西晚报:您是什么时候来山西,去过杏花村的?
宋安群:去杏花村是1989年了,说来也是与山西名刊《名作欣赏》的缘分,是受当时该刊的主编张仁健先生的邀约去山西的。参观杏花村酒厂时,还全程观看了汾酒的制作工艺,当了一回品酒嘉宾。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精致的品酒杯,其造型巧俏,像咱们平常喝酒的小酒杯,但是,这个小酒杯是倒过来用杯底盛酒的,其浅凹就是盛酒处。厂家接待人员在其间滴几滴酒,让嘉宾们品评。滴入的那杏花村汾酒,酒香好喝就不说了,得以这样品评一次,人都陶醉得好像一下子就飘然得高贵了起来。
山西晚报:这个品酒杯加深了您对杏花村的印象?
宋安群:是啊,词作者孙红也去过山西,他在山西还有不少读北师大研究生时的校友,以及近年结交的酒友。某天,孙红读杜牧诗有感,一下就写出了《杏花村》的歌词。我看见歌词后怦然心动,唤醒了我多年前去杏花村的记忆,便迅即谱了曲,而后用钢琴弹了草稿,发给青年词曲唱作人、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赵羽。赵羽据此又进行了再度创作,歌曲写成后,在南宁朋友圈传唱。这首歌起因是杏花村,唱的也和山西有关,很期望它能传播到山西去。
山西晚报:广西、山西,从地理名称上来说有些联系,您说是吧?您还去过我们山西哪些地方?
宋安群:广西、山西都带一个“西”字,虽说一南一北,两地却有种莫名的亲切。那次在山西十二天,我还游览了五台山、应县木塔、晋祠、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地方。
山西晚报:这些都是我们山西的名胜古迹,至今还有令您念念不忘的地方吗?
宋安群:山西名胜精彩迷人,难忘之处很多啊。首先还应数应县木塔。它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一看到它,那时的心情可以用“震惊”来形容。60多米高的木结构塔,塔内居然还有十几米高的佛像,还有那么精美的斗拱,那么丰富独特的建筑结构样式。记得临走时,我还绕着塔走了好几圈,不住打量其细节,简直乐而忘返。后来我还找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应县木塔线描图,越发加深了对这座伟大的木塔的了解,真为我们中华民族近千年前的古人智慧而骄傲。
另外,浑源县悬空寺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至深的。这个寺庙群,像悬空吊挂在悬崖壁面。那里地势险峻,山地面积逼仄,却建了不少庙堂。什么观音菩萨、天蓬元帅、水官、吕洞宾以及三国人物等,都分置在不同小庙堂里被奉祭着。给我感触最奇特的是,其间有一座三教庙,供奉三位大神坐像,居中是释迦牟尼,其左为孔子,右是老子。佛、儒、道,三教的至尊,联袂同堂于此接受众生祭拜,体现了宗教、信仰彼此间的宽容。近年,我还把悬空寺这种情状写进了我研究民族文化的著作《天歌地唱》里。
我还到过山西其它地方,总之是印象之好,真说不完。
山西晚报:来过山西后,就会有这么多东西让您牵挂。
宋安群:对,广西是南疆文化,山西是中原文化,两种文化既有异质感,又有同质相似之处。广西电视台制作、播出过一首歌曲《关雎:当<诗经>遇到了刘三姐山歌》,就是《诗经》新译与刘三姐山歌异质文化的结合,得过新疆等几省区音乐节目大赛的一等奖,是我的创意,也是我写的歌词。旨趣就是呈现古代千年经典在当今的回音,展示中原文化与南疆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也是为了发出中华民族古今宏大合唱的合声。
乘《风》这一叶“文字之舟” 深化对三晋文化的认知
山西晚报:说到《关雎》,您能否谈谈《诗经》与山西的关联?
宋安群:正是因为多年对《诗经》的研究和再创作,让我对山西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即将出版的那部书重点观察《诗经》中的《风》,利用《风》做素材,进行了再创作。《风》是当年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也叫“十五国风”,就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总共160首。我们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也堪称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摇篮。它古老厚实的文化基壤,能附着文字流传下来的,应该说反映在诗歌的雏形——青铜彝器铭文里,以及《诗经》的唱诗里。而弥足珍贵的是,“十五国风”中,晋地就占有其二,其“魏风”和“唐风”无疑是领略西周到春秋时期晋文化风采、寻找晋人最古老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
山西晚报:通过这个窗口您了解到了什么?
宋安群:“魏风”之“魏”不是赵、魏、韩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唐风”之“唐”也不是后来唐朝的“唐”,而是西周时就已受封立国的两个诸侯国。魏,其地在今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东北,传说为禹舜故都。“唐”地在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风》中收了“魏风”7首,“唐风”12首。《风》时代唱诗,甚少受统治阶级意志干预,彼时尚无诸子杂说的纷纭籍籍,没有儒佛道的桎梏掣肘,没有那么多王谢风流莺莺燕燕的不舍,也没有那么多家国情怀英雄壮志要抒发。它不涉理路、不颂圣、不媚权、不作宏大叙事,民众就是自己诗歌领域的统治者。“魏风”和“唐风”虽然只有19首,但却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晋地当年民众的生活、情感、需求和风情。
比如“魏风”中的《伐檀》,就是一首控诉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歌诗,还有《硕鼠》也是辛辣讽刺统治阶级的,《陟岵》是反映服兵役带给家人痛苦的。当然,也有《十亩之间》这样歌颂劳动愉快的颂歌。这些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诗篇。“唐风”中的《鸨羽》是深刻描绘戍边徭役征夫遥思父母的凄苦心曲,《绸缪》则是生动反映古代闹洞房习俗的名篇,而《葛生》是《诗经》里写得最好的悼亡诗……如此等等。
总之,“魏风”和“唐风”是山西这块热土上最早的歌唱之声。带着那个时代的身影,留有那个时代的乡音和内涵古老的文化底蕴。它们像一叶“文字之舟”,让我们可以乘着,溯历史长河而上,去寻觅那悠远的三晋文化之源。
拓宽对《风》的观察视野 对《诗经》再创作
山西晚报:您刚才提到即将出版的作品重点观察《风》,为什么?
宋安群:这部作品《〈诗经·风〉青春版》,是我应漓江出版社之约完成的书稿。挑选《诗经》精华,以适中的篇幅普及推介,首选其《风》,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因为我国学者一致认为,《风》的价值高于《雅》,《雅》又高于《颂》。《风》的思想、艺术品质之所以能比《雅》《颂》可贵,首先在于它自由自主的叙事抒情和民间立场、底层气息。如果试图从《风》中挖掘史籍、理学的需求做“即诗证史”“即诗证道”,至多只能找到一些草蛇灰线。但是,如果欲感知当年的民生民风民情,却是丰富厚实,形貌灵动。如《伐檀》《硕鼠》《黄鸟》《东山》《秦风·无衣》《七月》《溱洧》《绸缪》《硕人》《鄘风·柏舟》等篇什,凡爱情、亲情、友情、悲情、苦情、欢情、别情、激情、才情、风情、常情……都反映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感受到古时紧接底层生活的地气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精,是普通民众自己描画的生命彩绘。
山西晚报:为什么是“再创作”?
宋安群:之所以说是再创作,首先是一种工作态度。本次写作不是通常所为的将它当作古典文学语文教本那样编编写写、辑辑录录、剪剪贴贴别人的东西拼凑而成,而是整理自己十多年来观察、阅读诗经的心得体会、对读信息,用读书笔记的方式注入。《风》总共有160首,以诗译诗,全部重译,还相应写了160篇读书笔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写了近两年。今后这本书印刷出版出来,不到30万字的篇幅规模,掂在手上,算不了什么大部头,但是,如果有人去仔细阅读它,或可体认它不可小觑的原创性写作含量。
山西晚报:为什么是“青春版”?
宋安群:取名为《〈诗经·风〉青春版》,倒不是因出版年月的新近,而是主观上确实有亲和青年人的念想,本书也内涵有富于青春活力的探索冲动和体现新异观念的品质。青春无忌、青春梦多,起码在探求《风》的创制生成、演绎方式、文本结构、内容解读和主旨阐释等方面,多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在文本的翻译方面,也有比较鲜活、出格的呈现。《诗经·风》“青春版”,也算是与白先勇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的说法做个呼应吧!真正含义实指拓宽对《风》的观察视野,解构了一些被过往铆定了的认知,陌生化了一些被固化的耳熟能详了的言说,不惜试错以探索更多元、更宽容的可能性,与过去的某些传统陈念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如果没有点青春勇气,囿于成规的限定和约束,老气守成,是绝无这番追求突破、孤勇而进的精神的。本书不要当语文教本读,而当个性化的阅读审美感受来读就对了。
山西晚报:这部书有哪些“个性化”的体现?
宋安群:过去一般对《风》诗的生成,都没有涉及到祭祀。本书特别提及《风》唱诗的生成,与祭祀大有关联。过往对于某些篇什结构存在困惑,影响到解读逻辑不顺当、释读不顺畅。对此,本书做了更深入地探索,对于某些篇章的分段、结构给出了自己的阐释。
前人有些释读似远离真义。如《秦风·无衣》,过往的解读均过于强调精神鼓噪,而无视这样正暴露了物资匮乏捉襟见肘的部队之虚空浮泛,显得甚不合乎情理。本书通过译文扭转释义,揭示其本义实为炫示后勤军备物资充足,配发合理均衡到位,是一首充满底气、斗志昂扬的出师战歌。
如《汝坟》《溱洧》《敝笱》《芄兰》《草虫》等有些篇什,过去往往避绕、忌讳谈及它们原义中的性含义,以至弄得释义皮里阳秋、欲说又止、似通非通、匪夷所思。此次我在写作中给予理据的分析,明晰其内涵真义,存在的合理性,一点即通,生机顿活。又如《风》中,有一类唱诗,如《新台》《狡童》《褰裳》《山有扶苏》《有狐》《权舆》《狼跋》等等篇什,以往的解读,所指总是囿于皮相、不切其里。本次将它们回归于所生发的祭祀演绎场合来审视,其艺术趣旨顿时就大放异彩,创制意图更显现睿智狡黠,其意味深长的戏谑品格,足以成为《风》的一个品类。这是从来没有人如此论及的。
期待用山西民歌的调调来演绎《诗经·风》
山西晚报:您新作中的“译文”很特别。
宋安群:我解读《风》,首先是通过译文,是以七言诗的体裁来翻译《风》的。如同创作一样,不是用了七言就是诗,应保障在忠于原著前提下,译文有诗情、诗意,语言有诗的韵律和节奏,整体是释读风格,每首译文力求做到单独拎出来都可当作一首诗来阅读。这才叫以诗译诗。
山西晚报:“以诗译诗”看来是与原著靠近的一个途径,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宋安群:比如《桃夭》中的一章,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的译文是“风吹桃枝动摇摇,桃花满树色娇娇。娇娇妹你要出嫁,带给婆家运气好”。这是一种有民歌体诗味的译文。译文句句都找得出原著出处之根由,又有译者转化表述语句的创新意蕴。我是广西师大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的,曾翻译出版过四部俄罗斯情歌集,体认过韵文翻译的艰辛。不论外文译成中文,还是中文译成外文,抑或古文译成当代汉语,译诗之人都有共识,诗无达诂,译无定迻。这种带有否定意味的理念,承认文学审美和遐想的多元和自由,宽容了事物复述的可能性,使《诗经·风》共时地拥有多种解读的译本成为理所当然。但是,这不能成为译文粗制滥造的理由。所以我执译时,无论用民歌体风格,还是用书卷语体风格,都尽力去体现自家的译语笔风,无愧与原著接踵。
山西晚报:除了诗体译文,您将怎样进一步解读《风》?
宋安群:我给每首诗都附有别致的阅读“笔记”。“笔记”致力于与《风》诗内外有关联的更多信息分享。其中包括简说每首诗的内容,对原著做简要分析评点,交流阅读感受和翻译心得,探讨另种解读的可能等等。写作这些笔记时还延揽了古今中外著名文论家、作家、诗人、艺术家、画家、学者的文字,引述了当代民歌,共同印证、阐释《诗经·风》的意义和光辉。被援引的这“古今中外名人《风》评团”成员近两百人,其中外国的有六七十人;引用言论语句达五六百则,当代民歌近百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美学、音乐、舞蹈、绘画、民俗、语言等学科。这么宽泛的资料视野,这么大的延揽规模,这么博采精粹的气象,已形成本书独特的观察、研究、叙事性格。相信一定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这部书的兴趣。
山西晚报:在您未来的创作计划里,还有和山西有关的内容吗?
宋安群:有啊。不过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奢望吧!我刚才提到过的广西的获奖歌曲《关雎:当<诗经>遇到了刘三姐山歌》,就是《诗经》新译与刘三姐山歌异质文化的结合。《诗经·风》里有19首“魏风”“唐风”,经过以诗译诗,现今的译本人们已经能读懂听懂。如果山西音乐家心仪于照用或改编我新译的《风》做歌词,用山西音乐素材谱成一组山西音调的歌曲,呈现古代山西文学经典在当今的音乐诠释,向《风》致敬,唱向全国,那是何等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节目啊!
山西晚报:期待这样的音乐节目能早日实现。
宋安群:谢谢!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