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天使 感谢“医”路有你

昨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走近这群不平凡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你眼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严肃的还是和蔼的?沉默的还是健谈的?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有人说,他们是手术台上的坚守者,是病房里的陪伴者,是身边最温暖的力量。他们不是超人,却一次次创造生命奇迹;他们身披洁净的白袍,冲锋在与死神较量的生死一线。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一起走近这群不平凡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节日与工作日
  “医”心坚守岗位不缺席
  8月19日上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来自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脑病科、脾胃病科、肛肠二科、康复中心的义诊专家们早早就到了现场,等着有需求的人们前来咨询。
  “我听他们说今天有活动,就过来看看。”太原市民谭先生是就住在医院附近的小区,前几天总觉得胃不舒服,就想趁着医院义诊活动“来看看”。很快,经过问诊和号脉,他得知自己的不适只是因为近期吃寒凉食物比较多,只需要调整饮食、暂时不用服药后,就开开心心地准备离开。
  有前来咨询的患者注意到了大厅大屏幕上的“中国医师节”几个字,忍不住开口问了问正在给自己问诊的医生:“今天是医师节啊,那你们怎么过节呀?”来自康复中心的辛医华笑了:“医师节也是工作日,今天能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大家解决健康问题,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节日纪念。”她的这句话,让周围人也都忍不住笑了。
  为大家耐心问诊、号脉、开方,还为就诊的患者免费测量血压,提供推拿、拔罐和针刺等中医特色治疗,还有医护人员解答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等问题……这样的义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国医师节当天还准备了另一场。
  医院的相关人员介绍,今年6月至8月,每周二的18时30分至20时30分,医院联合中共太原市万柏林区委员会宣传部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都会开市。目前,活动已开展10场,吸引了2000余名市民热情参与。“今天是医师节,但也是周二,晚上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我们的医生必然不会缺席。”
  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更在于磨砺与精进。19日上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们为庆祝“中国医师节”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庆祝仪式。
  当天下午,科室就特别邀请山西省新生儿心肺复苏专家曹玉莲老师莅临指导。曹玉莲首先对“中国新生儿复苏流程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模拟实战场景中,她细致剖析操作要点,全体医护人员凝神倾听,热烈讨论,反复练习。在这属于医者的特殊节日里,大家争分夺秒汲取知识养分,只为在未来紧急时刻能更迅速、更精准地托住那摇摇欲坠的生命烛火。
  荣誉与奉献
  “医”心诠释使命和担当
  我国开启援非医疗事业以来,山西省自1975年开始向非洲派遣医疗队。截至目前,先后有70批、共计1449人(次)奔赴非洲的喀麦隆、多哥和吉布提3个国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多位医疗队队员获得了受援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独立勋章”“杰出贡献奖”“贡献奖”“荣誉市民”等国际荣誉。
  8月15日,我国(山西)第27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的队员们整理行囊准备踏上归途之际,两份珍贵的荣誉证书静静地躺卧在他们的行李箱中:一份是来自多哥社会行动、团结与促进妇女部部长kosswa ZINSOU-KLASSOU教授在2025年5月3日颁发的表彰状,其上铭记着他们在弱势群体医疗援助领域的杰出贡献;另一份则是卡拉地区科扎省省长BONFO Fare上校在同年8月4日颁发的奖状,见证了他们在区域健康事业中的卓越成就。这两份来自远方的认可,既是对这支出色的医疗队伍专业素养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医者无疆”精神的生动展现。
  医疗队员头顶炎炎烈日,驾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穿梭,不辞辛劳地深入每一个偏远村庄、福利院,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他们为患有疟疾的儿童测量体温,为产后体虚的母亲补充营养,为数以万计的疝气患者进行检查,提出手术方案。他们不仅治愈了疾病,更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先进的诊疗技巧;他们不仅开具处方,更是亲手指导如何利用有限的设备完成复杂的医疗操作。医疗队的步伐所及,不仅携带了药品与器械,更播撒了希望的火种。在卡拉-东岱中心医院,中国医疗专家推行了标准化的接生程序,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通过指导基层护士掌握急救技巧,他们构筑起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坚实屏障;在手术室中,中国医师运用麻醉新技术,显著减少了患者因麻醉剂量不当引发的术后并发症。他们如同撒种者,在这里培育着本土的医疗人才,让先进的医疗理念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
  面对语言不通的难题,他们用微笑和肢体语言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面对医疗设备的短缺,他们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械以解燃眉之急。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自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教导妇女正确哺乳育儿,向孩子们普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这些细微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当地的卫生习惯,播下了健康的种子。
  同一天,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24批援吉布提(贝尔蒂耶医院)医疗队队员们也即将启程,医院为他们举行了行前教育暨欢送会。
  这些援外队员经过了近一年的严格选拔培训,在欢送会上,作为这支援外医疗队队长梁兴宇不仅代表全体队员汇报了医疗队的培训成果等,还郑重承诺将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指引,面对环境挑战迎难而上,勇毅前行。
  “这不是简单的送别,而是共同肩负的使命,无论相隔多远,科室永远是后盾,大家在前方救治患者,我们在后方守护,有任何需要定当全力以赴。”作为派出科室代表,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曹晓明的发言让人心头一暖,也让援外队员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青年与老年
   “医”心守护患者健康
  胡艳芳,是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也是2025年太原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奖”的获得者之一。
  自2018年加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来,胡艳芳已经工作了7个年头,从一 开始,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一线工作中。她深耕感染病科领域,在终末期肝病及并发症的内科诊疗,以及布氏菌病、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临床诊断水平,胡艳芳还加入了该院外聘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孟庆华教授山西省疑难肝病名医工作室,积极参与孟庆华主任的门诊工作。通过常态化的疑难病例讨论,她不断拓宽临床诊断思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即使是焦虑的患者和家属,她也总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读病情,细致解答疑问,主动沟通诊疗方案,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温暖与安心。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科室教学与培训中,胡艳芳主动承担起住院规培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带教任务,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贡献力量。她自己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热情,2022年底,她赴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进修。进修期间,她刻苦钻研,表现突出,荣获“优秀学员奖”。2023年,她又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当选太原市医师协会传染病专业分会委员。凭借在临床工作中的优异表现,2024年她荣获院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提升临床能力的同时,胡艳芳还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她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见解,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作为医者,是不能原地踏步的。”胡艳芳说。
  “我是1953年到的医院。”已经退休多年的刘文昭说起过往,思绪依旧清晰。她是老太原人了,在进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时候,还没有细分科室,她就在化验室工作。“化验室就是现在检验科的初级阶段,规模小,人员少,只能做一般的常规检查,不像现在的检验科,能够为临床提供多项化验检查,我在传染病医院的时候一直在化验室工作,直到退休。”她说。
  那个时候,化验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从患者身上采集各种样本,如血液、尿液、粪便、咽拭子等,采集到的样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离心、分离、纯化等,以便提取出有价值的病原体或生物标志物。处理后的样本会进行各种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检测完成后,会将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以便他们根据检测结果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当时咱们传染病医院化验室的工作环境相对简陋,不过也具备了一定的卫生和防护条件,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刘文昭回忆,化验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等,并且会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熟悉操作规范和相关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会穿着专门的防护服,佩戴专门的手套,以减少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
  在医院工作的35年,刘文昭觉得,每次医院里收治疑似患有高传染性病毒的患者时,都是对检验人员最大的考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可是每次接到任务时,她和同事们都不会多想,只是意识到这是作为一名检验人员必须承担的责任。穿上防护服,戴上橡胶手套和简陋的口罩,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每一步,从样本的采集到处理,再到最终的检测,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当时我们化验室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信念都很坚定,无论面对多么困难和危险的任务,都毫不犹豫,为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能够在化验室坚守35年的原因之一吧。”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通讯员 郝东亮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