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DM”、知识主播、宠物摄影师……这群大学生可真行
暑期兼职“不重样”解锁青春新技能
剧本杀“DM”、知识主播、宠物摄影师……这群大学生可真行
暑期兼职“不重样”解锁青春新技能
当传统兼职还停留在发传单、做家教、在奶茶和咖啡店当服务员的认知里时,一群在校大学生已经在暑假解锁了五花八门的新职业。他们带着学生证走进剧本杀店当“氛围组”;打开背景灯,摄像头对准自己,开始直播教学;拎着工具箱给宠物拍“毕业照”……这些诞生在消费升级与数字浪潮里的新职业,像夏日里的冰镇气泡水,带着蓬勃的活力,刷新着人们对“暑期工”的想象。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这些学生的暑期兼职新职业进行了采访。
剧本杀“DM”:在虚实之间编织故事
7月25日15时许,沉浸式剧本杀馆里,穿汉服的琳琳正用折扇轻敲桌面。“诸位客官,昨夜客栈命案另有隐情——”她突然压低声音,灯光骤暗时,墙角的干冰机腾起白雾,把在场玩家的惊呼声裹进朦胧里。这个在中文系读大二的女生,暑假摇身一变成了全职“DM”(剧本杀主持人)。
琳琳在大学一年级接触到剧本杀,她对这种多人角色扮演的游戏特别感兴趣,用角色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像是在当演员。不仅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还要揣摩其他玩家的心理,分析别人的动机和行为。“我平时很喜欢看古装电视剧和书籍,所以玩这种古代剧本杀得心应手,不管从话术还是场景一切尽在我掌心。平时玩一次不便宜,在这里当暑期工既能满足我的爱好,还能赚钱,非常不错。”琳琳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说道。
“DM可不是念台词的工具人。”琳琳从抽屉里翻出她的“秘籍”:每部剧本里面重点位置都贴着便利贴,记着“第3幕需配合古筝曲”“玩家沉默超5分钟要抛线索”之类的注解。琳琳说,有次带恐怖本,一个女生被突然弹出的“鬼面”吓得尖叫,她立刻递过温水,顺势说“这杯水是解药,喝了能看见真凶的破绽”,既缓解了尴尬,又把剧情拉回正轨。
据了解,琳琳的收入按场次计算,带一场4小时的情感本能赚150元,要是能让玩家哭湿半包纸巾,老板还会加50元“氛围奖”。最忙的周末,她从中午12点连轴转到凌晨1点,换装时发现后背的汗把汉服内衬印出了颜色。“累是累,但看着玩家从陌生到投入,像导演完成了一部作品。”她说这话时,指尖还在摩挲剧本上被翻卷的页角。
知识主播:把课堂搬到镜头前
教育行业的兼职形态正从线下走向多元。除了传统的家教、培训机构助教,“在线辅导”“研学导师”等新角色越来越受欢迎。7月27日19时,小李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直播。他的背景很简单:书架上摆着《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桌角放着个写着“期末必过”的马克杯。“今天咱们啃第三章,微积分方程这块每年都考应用题。”他拿起白板笔在玻璃上写写画画。这个数学系的学霸,暑假把自己的复习笔记做成了直播课,专门帮学弟学妹攻克数学难关。
最开始只是在班级群里分享解题思路,有同学建议“不如开直播,我们给你刷小礼物”。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播了第一堂课,没想到涌进300多人,有个女生连麦时哭着说“高数挂科要留级了”。那天他播到深夜11点,把对方发来的试卷逐题讲解,结束时发现嗓子已经哑了。现在他的直播有了固定流程:先讲知识点,再做例题,最后留半小时答疑,“就像在学校当助教,只不过学生从教室里的几十个,变成了屏幕后的几千个。”小李说道。
他的粉丝里藏着各种“身份”:有凌晨三点爬起来刷题的高考生,有边带娃边备考的宝妈,甚至有退休后想学微积分的老人。有次讲概率论,他用“抓娃娃机中奖率”举例,弹幕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终于懂了!”这种互动让他觉得新鲜:“课堂上学生不好意思提问,直播间里大家反而放得开,连我自己都发现,原来数学能讲得这么有趣。”
直播收入比他想象的可观。粉丝刷的礼物、平台给的流量分成,估计两个月下来,不仅能赚够下学期的学费,还能有存款。他最在意的,是粉丝发来的“补考通过”的截图,“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帮到了人”。
宠物摄影师:给毛孩子拍“毕业照”
“十一看这里!”公园的草坪上,小丰举着相机趴在地上,镜头对准一只柯基。他突然学了声狗叫,胖嘟嘟的柯基歪起脑袋的瞬间,快门“咔嚓”响了。小丰是一名大三学生,暑假开启了自己的兼职,专门给宠物拍“成长纪念册”。
他的道具箱里藏着各种奇思妙想:给猫咪戴的学士帽、给狗狗穿的小西装,还有宠物小眼镜儿,甚至有迷你版的录取通知书。有户人家的金毛怀孕了,主人想拍组“告别小姐姐的纪念照”,他特意准备了气球做成的“拜拜”字样,让金毛叼在嘴里。“拍宠物得懂它们的脾气。”小丰指着相册里一只眯眼笑的布偶猫,“它怕闪光灯,我就等下午4点的自然光,趁它打哈欠时抓拍。”
最棘手的是给仓鼠拍“毕业照”。这些小家伙总在镜头前乱窜,他只好把它们放进铺着学士服布料的玻璃缸,自己蹲在旁边举着零食引诱。有次拍一对龙猫,折腾了三小时才出片,结束时发现牛仔裤膝盖处磨出了白印。但当主人发来“孩子他爸看照片笑出眼泪”的消息时,他觉得那些蹲到腿麻的瞬间都值了。
“各位朋友,现在咱们走着的这条街叫柳巷……”暑假的午后,在熙熙攘攘的柳巷街头,山西大学大二学生小何正带着一群来自广东的游客漫步其中。他手中没有小旗子,讲解也没有照本宣科,可绘声绘色的描述,让身旁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太原的繁华市井。在这个暑期,像小何这样的大学生兼职地陪导游,正以青春视角重新诠释太原之旅,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
传统导游带团,是按部就班的景点打卡,而学生地陪的出现,让太原旅游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既熟悉家乡的每一处角落,又能精准把握年轻人的喜好,将历史文化与潮流玩法巧妙融合。
“有个游客跟我说,他对晋商文化感兴趣,想知道古代山西商人是怎么谈生意、怎么生活的。”小何回忆道,于是他不仅带游客参观了乔家大院,还特意安排去老字号晋商茶庄体验传统茶艺,听掌柜讲述晋商万里茶路的艰辛与辉煌,“在茶庄里,游客换上传统服饰,学着古人泡茶、品茶,还和我一起探讨晋商的经营智慧,这可比单纯看建筑有意思多了。”
“很多游客想吃正宗山西菜,又怕被‘网红店’坑。”小何笑着说,他的行程里藏着不少本地人私藏的小店:“钟楼街附近有一家小店,他家的过油肉,肉片滑嫩、配菜爽口,醋香恰到好处,好多老太原人从小吃到大。还有羊杂割,一定要配上刚出锅的热烧饼,咬一口,满足感爆棚。”除了正餐,小何还会带游客去居民区里的甜品店,品尝特色沙棘冻、头脑配烧麦,“这些小众美食,才是太原味道的精髓。”
学生地陪的收费方式也十分灵活,大多按小时或天数计费,价格在200-500元不等,还能根据游客需求随时调整行程。“前几天有个摄影爱好者,想拍太原的古建筑全景。我就带他去了双塔寺,那里地势高,能俯瞰整个太原城,日落时分,双塔在余晖下特别壮观,他拍到了满意的照片,我也超有成就感。”他还会帮游客提前预订景点门票,规划最佳拍摄时间,“游客都说,找我当导游,就像找了个本地挚友,玩得自在又开心。”
然而,这份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游客对地陪的专业性存疑,担心讲解不全面、服务不到位;还有些游客行程临时变动,给地陪的安排带来困难。“有一次,游客临时想去看晋剧演出,可当天的票已经卖完了。我跑了好几个票务点,托朋友帮忙,才买到了票。”小何说,虽然过程辛苦,但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一切都值得了。
要学会维权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除了这些新型职业,暑期工从事传统职业的也很多。在热闹的兼职市场背后,权益纠纷时有发生。不管什么工作,法律维权专家提醒,暑期打短工也要学会维权,应事先考察用人单位资质,签订协议,明码标价,学会保障自己的权益。签订书面协议是保障权益的第一道防线。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觉得“短期兼职没必要”,或被雇主以“麻烦”“大家都是口头约定”为由推托,千万不可取。
根据《劳动合同法》,小时工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小时工即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双方当事人可订立口头协议也可签订劳动合同。不过,建议双方最好根据实际情况签订书面的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或兼职协议,并在合同中就用工期限、劳动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支付形式、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内容进行约定。
此外,大学生要留心一些“招聘陷阱”,其中,应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包括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证件作抵押。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小时工没有试用期一说,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而且用人单位不用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暑期兼职的意义,从来不只于赚取零花钱。它是学生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带,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更是青春岁月里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贾蔚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