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州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院长霍娟:
25年坚守 用爱给残疾孩子撑起一片天
长治市潞州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院长霍娟:
25年坚守 用爱给残疾孩子撑起一片天
霍娟,长治市潞州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院长。曾是一名人民教师的她,于2000年辞去教职,开始投身于智力残疾儿童康养事业,并在长治创办了首家智障儿童托养中心,至今已坚守25载。
25年来,她带领团队悉心托育照料了近300名智力残疾儿童,中心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用爱与专业一点一滴地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7月2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感受她那份对特殊孩子们无私的爱。
“这些孩子眼睛里真有光了!”
7月18日,山西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行,霍娟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向全场300余位同样献身残疾人事业的嘉宾做报告。她的动人事迹和深情讲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面对这份难得的荣誉,霍娟坦言:“喜悦之余,我的心头涌起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如同穿越时光的回响,再次扣响了我初心深处的门扉。”
走进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的生活区,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彩色小毛巾和脸盆,洗漱架子上放着孩子们的牙刷牙杯。在这里,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帮助孩子们进行体能和康复训练,是霍娟和老师们的全部日常。
一个简单的洗脸动作,需要一遍遍地分解、演示。“我们的孩子和健全儿童的训练是不一样的。”霍娟解释道,“比如教洗手,我们会把洗手的步骤细化开来,可能一次只教‘伸手’这一个动作,而孩子需要反复学很多次才能学会。”
在一个敞开的纸箱里,一排排贴着专属名字的小药瓶格外引人注目。每个瓶子上都用彩笔清晰地标注着一个字:“艺”“龙”“李”“娇”………这些标记,是老师们为便于辨认和快速取药,为孩子们标记的姓名代称。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能、拥有尊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摸索创新。”霍娟介绍,团队独创的康复课程,会把简单的行为拆解成百十个步骤反复训练。他们还为每个孩子制定详尽的个别教育计划,量身定制个人康复档案,更开创了“情景模拟+游戏介入教学法”,让康复训练像玩游戏一样有趣。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让孩子们在日常训练中成长、进步。
最令霍娟欣慰的,是附近居民常说的那句话:“瞧,这些孩子眼睛里真有光了!”
锥心之痛和使命感,让一个信念越来越清晰
这份初心的起点,正始于她的儿子。
霍娟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生活平静。没想到,儿子9个月时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给了她猝不及防的一击——“那一瞬间感觉天塌了。”作为母亲,痛彻心扉莫过于此。
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霍娟的目光依然坚定:“哭解决不了问题!我是教师,知道只有坚强和科学才能给孩子希望!”她一把抹掉眼泪,当起了儿子的“专属康复师”。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奔赴北京向专家求教;为了不错过儿子的黄金康复期,她白天在学校教学,晚上彻夜研读早期干预书籍,学习了很多关于心理学和康复训练的知识。
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在长达8年、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训练后,儿子的康复效果驱散了她内心绝望的阴霾。
霍娟说:“带儿子做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父母,由于缺医少药、缺乏指引,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的黄金康复期溜走。”这份锥心之痛和强烈的使命感,让一个信念在霍娟的心底越来越清晰,“我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是她创办托养中心的初衷,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2000年春,霍娟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辞掉教师工作,创办一家智障儿童托养中心。
当她辞职的消息传开,不解声、质疑声纷至沓来:“铁饭碗不要了?放着好日子不过!”“教‘傻孩子’能行?”“肯定撑不过半年!”……
面对质疑,霍娟没有争辩。在长治市、潞州区两级残联的雪中送炭下,她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启明星”由此诞生。开张之后,为了节省开支,霍娟学会了自己修锅炉、修水暖,甚至是抹水泥。
“只要有这些孩子,就要一直把他们养好。”这是霍娟心里最朴素的愿望。她的母亲郭亚红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却也深知女儿的决心:“心疼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只希望她把自己的事办好,我就放心了。”
那时的日子,是“掰开了揉碎了”过的。孩子们的世界充满常人难以理解的信号:有的孩子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有的孩子情绪崩溃时经常翻滚哭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为了24小时守护孩子们,我干脆把家安在了中心,让儿子也住进来做‘小榜样’。”霍娟说,在这里,她和老师们既是康复师,也是保育员、护士,更是孩子们的“妈妈”。
无数个“第一次”的经历让霍娟记忆犹新,她记得,第一次称呼自己“妈妈”的是一个叫童童的孩子。那天,霍娟第一次听到童童细声叫她“妈妈”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孩子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又叫了一声“妈妈”,这一声,霍娟听得清清楚楚,“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谈及此情此景,霍娟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
秉承初心:普惠收费,雪中送炭
“我们服务的几乎都是心智障碍群体中最困难的重度儿童。”霍娟说,“面对这些孩子的家庭,我们中心一直秉承着一份初心,那就是普惠收费,雪中送炭。”
多年来,启明星托养中心的收费标准仅及普通幼儿园的三分之一,特困家庭只收象征性的伙食费,一户多残家庭更是分文不收。霍娟一直坚守着这一份初心,为孩子们送去爱与温暖。
2022年,在省残联相关负责人的调研关怀下,在省市区残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长治市潞州区政府承担了老师们的大部分工资,霍娟激动地说:“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为‘启明星’扬帆注入稳定而温暖的支持!”
此前,托养中心的老师们拿着并不丰厚的工资,干着全年无休的活儿:8名老师,是孩子们的全天候“父母”,做饭、洗衣叠被、理发、洗澡、处理突发状况……支撑她们的是那一份深植心底的爱,是一半工作、一半奉献的赤诚之心。
如果说残疾儿童是折翼的天使,那霍娟就是孩子们的翅膀。当骨弱的小力脸上绽放笑容,当沉默的彤彤口齿不清却认真地喊出“老师好”,当慧健、慧森从不会发音到快乐写字、融入游戏,当孩子们自信踏入普通学校课堂……眼前的一幕幕,让霍娟和老师们深切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回顾创办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的历程,霍娟感慨万千:“刚开始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困难那么多,哪敢去想能坚持二十多年?”霍娟说,“在最难的时候,我真的想过‘算了吧,太累了,不做了’。但转念一想,你很难,可是你还不能哭。因为你要哭了,他们就找不到幸福了。”是这份责任让她选择了坚守,用笑容为孩子们、家长们和团队撑起一片天空。
在霍娟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伸出援手。
25年光阴流转,9000多个日夜的朝夕相处,启明星托养中心定格了太多温情瞬间。想起这些,霍娟的心里踏实而温暖,她坚定地表示:“未来的路上,我还会用心守护这些孩子的成长,用爱点亮他们灿烂的星空!”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婉 实习生 胡朝丽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