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杨瑞:从技术小白到行业标杆,他用奋斗点亮征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千米井下的黑色长廊里,矿车的轰鸣昼夜回响。在这条维系矿山运转的“运输生命线”上,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运输区职工杨瑞,如同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煤海十八载,用双手拧紧每一颗“责任螺丝”,智慧搭建起矿车管理的“数字桥梁”。今年5月,杨瑞被评为官地矿“创新创效”星级职工。这并非他第一次获奖,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他先后荣获山西焦煤、山焦西山“优秀青监岗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矿工的责任与担当。
  2007年,19岁的杨瑞从技校毕业后怀揣梦想走进矿井,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初出茅庐的杨瑞很快明白,井下工作容不得半点娇气。从皮带司机起步,历经皮带检修、大巷维护等多岗位淬炼,他始终以实干担当坚守着自身职责。多年来,杨瑞每天坚持巷道巡查,累计处理隐患400余条、修复铆口318处、更换托辊560余个,在潮湿巷道中维修水沟超3000米,用满手老茧将“技术小白”的标签逐渐蜕变为了“行家里手”。在工作之余,杨瑞敏锐地洞察到了矿井智能化的趋势,凭借自学掌握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拥抱行业新变革。
  随着矿井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官地矿启动矿车管理改革,172辆矿车、60辆花车的调度难题摆在了杨瑞面前。传统手写统计方式耗时耗力,车辆周转率低、归属不清等问题频发,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堵点”。
  “既然学过计算机,就该让数据‘跑’起来!”杨瑞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启技术攻关。白天泡在车场记录数据,下班后向在互联网上班的朋友“取经”。历经1个月的加班加点,杨瑞团队终于有效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推出《官地矿运输区车辆管理系统》,将统计时间从三四个小时缩至5分钟,精准追踪矿车、花车等多类型车辆的全生命周期,彻底解决了“地面缺车、井下囤车”的管理盲区,让每辆矿车都成了会“说话”的智能终端。
  系统上线后,每个矿车就像有了“身份证”,结合队组使用记录和升井数据,构建动态数据库,把使用记录、升井时间,这些数据串联在一起,让系统自己“算”,较以往人工统计时间大幅缩短,矿车周转率提升20%,极大地提高了矿井运输效率。同时该系统实现了井下存车情况,通过手机或电脑网页端实时可查,例如某辆矿车长期滞留,只需要输入编号,即可溯源所属队组、入井时间等完整信息,彻底杜绝了管理盲区。
  在同事眼中,杨瑞是“行走的考勤表”。多年来,他月月全勤,用严守纪律的“铁脚板”丈量着自身的安全责任。每日班前会后,他便驻守后车场,为井下队组审批车辆,365天从无缺席。从车辆数量、用途到运输地点、交车时间进行精准调配,杨瑞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成为了矿工兄弟身边的“敬业标杆”。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 通讯员 白锐 武亮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